次贷危机中的上海机遇
    2008-07-01    作者:张红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07年,全球金融市场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巨大影响,欧洲央行拆巨资紧急救市,伦敦银行业、基金业遭受重创,日经股指狂泻3000点。同时,受欧洲查税风暴的影响,伦敦金融中心正在丧失其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的地位。

  虽然美国经济受到此次危机的重大打击,但是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纽约并没有失去其金融业在技术、人才和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地位,相反,在未来的某一时刻,纽约完全有可能凭借其巨大的创新能力掀起新一轮增长热潮,将美国经济带出低谷,挟着强势美元政策,重演世界第一的辉煌。
  虽然中国目前由于实施资本项目严格管制,受此次危机的影响有限,但是在这个群强环伺的国际资本市场,如果我们停留在隔岸观火的中庸之位,将很快体会到处处被动、处处挨打的金融弱势之殇。因此,对中国来说,如何建立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建立自己的金融优势地位,确立自己的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定价权,是在目前国际金融格局大调整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上海,作为目前中国惟一有望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对此重任自然责无旁贷。对上海来说,次贷危机的机遇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信用机遇。对于纽约那群将垃圾贷款打包出售到全世界的金融精英来说,次贷危机过后,其国内金融体系或经济损失或许可以重新建立或弥补。但是,在众多欧洲、日本以及其他国家金融机构的惨重陪葬下,其金融创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损失将很难弥补。
  虽然,目前上海金融衍生品开发才刚刚起步,但是上海完全有可能凭借国家信誉建立起一个可信的衍生品市场,初步建立自己在国际衍生品市场上的信用品牌和地位。
  第二,人才培养机遇。不用多说,中国的金融人才大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建立的金融市场上成长起来的,不断增长的国内经济环境使得我们这个新兴经济体还没有遭受过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虽然在10年前受到过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威胁,但是由于受到未开放资本市场的国家政策保护,并没有经历过严峻的外部危机。如今,中国资本市场的保护层越来越薄,如何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极富经验的金融操盘手较量,维护国家金融利益,保持国家金融稳定,进而获得自己的金融竞争力是中国的金融人才们必须面对的国际现实。
  相对而言,上海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相对开放和激烈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提供了吸引国外金融人才落户和国内金融人才成长的优越环境,特别是对欧洲受次贷风暴影响而面临失业或暂时经济困难的华人或外国金融人才,应该是上海金融机构在向外派出人才培训的同时有选择地引进所需金融人才的重要机遇。
  第三,人民币衍生品开发机遇。目前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逐步走强,虽然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已经推出了人民币期货与期权产品交易,但是基于中国实体经济的人民币产品还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次贷危机给国际银行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但是,新兴市场在危机中显示出的避险效应也给本币衍生品开发带来了巨大机遇。我们当然不能学习华尔街金融精英们将劣质房屋抵押贷款打包出售的危险行为,但是,其从优质抵押贷款资产的信用衍生品开发中获取金融机构流动性的方法却值得我们借鉴。
  同时,开发相应的避险产品,对于风险管理和金融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也具有重大意义。而一旦形成了基于实体经济的本币金融产品市场,则在其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提高本币的定价地位,并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
  对于上海而言,借长三角金融一体化之机,首先将中国最发达的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实体经济联系起来,在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本币的场外衍生品市场,将是其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必要一步。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