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调成品油价格,虽然只是对油价过低的一次“纠错”,但这引起了对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将出现大转变的猜想。
最近召开的包括省部长参加的中央扩大会议,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改变的“拐点”。有媒体认为,中央将对经济工作做根本性调整:一是在“防通胀”基础上,强化“保增长”,“防过热”将不再是重点;二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已是强弩之末,见机调整适度放松很有必要;三是财政政策将发挥重要作用,以“稳健”之名,行“积极”之实;四是油价电价等能源价格将适度上调,而部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管制将继续,行政限价范围或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化,国内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质疑:是否继续强调防通胀?是否继续紧缩货币政策? 这种质疑在国内有足够的“土壤”——中国接连遭遇雪灾、地震和洪涝灾害打击,国内股市持续下跌,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环境恶化,国内企业融资环境恶化,企业获利明显减少等等。 反通胀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然而,如果放松反通胀和货币政策,对中国则蕴含着更大的风险。 首先,中国目前仍处在全球通胀的大环境之中。人民币汇率机制虽然改革,但与美元仍然实行了某种程度的“软挂钩”,外资大量流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也推高了中国的通胀压力。 其次,反通胀既是为了抵御快速上扬的物价,也是在对中国过去经济增长中的问题“纠错”。正如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马骏所言,中国目前的通胀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多年高速经济增长过程对资源、环境和低端劳动力成本的“透支”。 第三,当前微观经济中的许多痛苦,并不都来自宏观紧缩,而是来自于市场机制不畅。国内有官方学者认为,目前货币政策陷入了矛盾境地,一方面宏观上流动性过剩,但另一方面微观上流动性不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企业出现破产、倒闭。因此,从紧的货币政策应该被停用。但我们要指出的是,宏观上的流动性过剩说明市场整体并不缺资金,企业面临的资金不足,主要是长期以来的融资环境问题所致。如果由此而放松货币供应的总水龙头,那将立刻导致国内通胀洪水澎湃。 面对当前国内外更加复杂的经济形势,国内不仅不能调整反通胀的政策方向,放松从紧的货币政策,反而要学会在复杂的形势下如何更科学、更有力度地反通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