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3位教授上月向政府部门追问首都机场高速15年巨额收费去向。24日,
他们收到了北京市发改委和交通委的答复。但就未对教授们提出的“贷款总额和收费金额去向”这一核心问题给予直接答复。(6月25日《京华时报》)
避重就轻、答非所问,不但让追问此事的3位教授不满,相信所有关注此事的公众都会深感失望。
首都机场高速公路当初立项时定为“政府收费还贷公路”,其特征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贷款全部还清后应停止收费。但建成收费3年多后,该公路的性质变为“经营性公路”,重新核定了30年的收费权。突然改制的背后存在着什么样的“故事”?是谁的利益在作怪?有关部门讳莫如深。因此,这条高速公路的贷款总额、总收入、收入支出这些项目对于公众来说就变得十分有价值,3位教授要求公开的核心问题也在于此。
但是,北京市相关部门对此避而不谈,三言两语就把皮球踢得远远的,让你不可能从中找到半点有价值的东西!《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信息属于公开范畴,他们也是公开了,形式上没有违例,无懈可击,只是在内容上大打折扣。对于政府机关而言,此举既得公开之名,又行保密之实,可谓一举两得;可对于公众来说,这种避重就轻、答非所问、所谓的“公开”是另一种信息不公开,挂羊头卖狗肉甚至比过去的不公开更让人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