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放开能源价格管制两难困境
    2008-06-25    作者:王勇     来源:证券时报

  放开价格管制的两难

  近期股市的连续暴跌,其中一个原因是受能源价格管制所导致的国内外能源价格倒挂所致。资料显示,2007年11月初以来,沪深两市的市值一共跌去了12.5万亿元,其中石油石化和电力行业的市值跌掉了5.6万亿元,占两市全部市值损失的45%。中国石油一家跌了4.3万亿元,占两市全部市值损失的35%。能源类股价的大跌是因为它们的经营业绩远远落后于上市公司整体业绩。2007年,如果剔除石油石化、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增长73.27%,而这几个能源类行业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是5.75%。2008年一季度,如果剔除石油石化、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增长49.61%,而这几个能源类行业的上市公司的业绩下降了44.6%。而一旦放开价格管制,上述情况就会反转过来,会对我国股市构成巨大利好。
   能源价格放开管制,会导致CPI大幅上涨是不争的事实。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CPI同比增长7.7%。但央行日前发布的5月份金融运行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21201亿元,同比多增273亿元;5月末M2同比增长18.07%,为今年以来的第二高速。而此前公布的5月份PPI增速达8.2%,也创下了3年来的新高,为暂时回落的CPI蒙上再次反弹的阴影,并成为政府与市场各方共同担心的所在。
  受价格管制,目前国际市场原油、煤炭、钢材等工业原材料的价格仍然与国内保持较高的价格差,且国际原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还在不断上涨,以至于国内工业品价格冲高的动力丝毫未减,物价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由此来看,推动下半年物价、投资、信贷上涨的压力仍在持续增加,防止通胀则仍是宏观调控核心目标之一,货币紧缩力度不会放松。
  因此,在人民币升值、中美利率倒挂、国内信贷增速逐步加快、流动性被动增长的大背景下,放开能源价格管制,虽会助涨股市但同时也会推高物价,这无疑会通过成本推动和国际输入形式,进一步加剧通胀风险;而如果继续维持长期以来形成的能源价格管制的局面,又是与时与市都相悖的极不现实的做法。

  多样化手段来应对

  依笔者之见,在当前国内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尚未得到根本的消除,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又已逼近的复杂形势下,我们必须用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加多样化的手段来加以应对。
  分步放开价格管制。目前,这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已经与国内市场价格形成了强烈的落差。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中国经济作为一种外向型的经济,这种价格上的巨大的落差,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导致这种价格出现巨大落差的原因并不在于价格本身,甚至也不在于我们稳定物价的宏观调控措施,而在于形成价格的机制。但我们能否采用一步到位式将能源价格完全放开,显然不能,因为那样将会给我国的宏观调控增加更多的麻烦,给国民经济造成更大的混乱。所以,我们应当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分步放开能源价格,这样既能够逐步和国际接轨,消除能源价格倒挂现象,又不会给物价上涨带来很大的压力。当然,国家对能源价格的补贴也是随着能源价格的逐步放开而渐趋减少,直至全部取销。
  尽快增加能源价格在CPI中的权重。CPI是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动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是通缩通胀的风向标和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数据。当前我国的CPI主要由食品等消费品及服务、居住等构成。目前尽管能源价格上涨很高,但在CPI中的比重却只占0.1%,随着人民用于生活消费的能源逐渐上升,能源价格在生活消费品价格中占有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如果把能源价格排除在外的话,就无法全面地反映出社会消费品价格。所以,尽快修改CPI中的权重,增加能源价格在CPI中的比例,让广大消费者能够清清楚楚地了解到CPI上涨的真实情况。
  应对通货膨胀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研究表明,今后的世界经济,将进入到高油价、高粮价的时代。这与其说是一种通货膨胀的现象,更可以认为是资源类商品短缺在市场价格方面的反应。所以,有效抑制通胀就应当在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方面共同努力。比如应对需求型通胀,就应当采取减少总需求的办法;比方说采用数量型或价格型货币政策手段,当前应以数量型手段为主;应对输入性通胀,要么将国际能源价格降下去,要么将我国的能源价格提上来。
  抓紧有利时机增加能源战略储备。有人说,由于能源价格的国内外倒挂,所以,进口能源越多越不合算。我说不一定。究竟合不合算,关键要看人民币升值幅度与国际油价飙升幅度谁更快,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快于国际油价上升幅度,则大量进口既能抑制通胀,又能增加我国的能源储备,一举两得。目前正是处于这样一种状况下,所以,应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