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992元人民币对美元终于进入“6时代”。从2005年7月最后一轮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呈逐年加快趋势:按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幅已超过14%,2006年升值幅度约3.2%,2007年升幅提至6.9%,今年前三月升幅已超过4.1%。 1994年启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今,人民币升势已经确立。从国际经验来看,即使一国货币几年乃至十几年保持升值状态,也有国家经济保持稳健甚至高速增长的例子。货币升值既是一国经济景气的反映,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破7”之际建议各方大可不必重复陈词滥调,把人民币升值说成是西方国家“处心积虑”的“阴谋”。 那么,当“破7”只是人民币漫漫升值道路的一个普通关口时,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笔者认为,对热心调控的政府而言,正视人民币升值现实,积极调配政策资源和工具进行应对,恐怕是最重要的事情。 毋庸置疑,人民币升值正在给中国宏观经济带来挑战,比如对出口形成的压力等;但是,基于国人笃信的“坏事可以变好事”的理念,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这件事也可衍生出发展机遇。 在产业领域,由于货币升值间接降低了购买成本,将有利于中国这样处于技术赶超阶段的新兴国家吸收先进技术、整合海外资源,产业政策如能对“传统强项”纺织业、机电制造、精细化工等行业给予积极的配套指导,恰是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机会。同时,下阶段,政府还应适度打开思路,借助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国有、民营企业的资源和产能合理引导进入面向未来、具有发展空间和战略意义的产业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等。由于人民币升值对国内各产业影响复杂,适时启动政策补偿机制,还可起到平衡产业利益格局的作用。 产业政策之外,财政政策也应被考虑纳入政策工具体系。首先,财政可以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和进出口关税税率,推动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强化产业政策意图;其次,财政可以介入国家外汇财富管理领域,财政盈余可以作为购买外汇委托更多元主体投资的第二渠道,这也最为接近国外一般外汇平准基金的模式。 更重要的,财政可以作为预防内需不振的备用手段。在人民币升速超出预期,净出口大幅下滑时,财政投资可以帮助维持内需水平。而在广受关注的民生领域,财政也可以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方式,保护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通过加大对公共产品投入,如增加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的支出,支持创业型就业、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手段,在解决“分享”问题的同时,实实在在地提振内需,弥补人民币升值可能带来的外需不足。 “办法总比困难多”。多部门的政策协同与综合施力是能够帮助消化人民币升值负面影响的,无论民众还是政府,一味地担惊受怕躲“暗算”,心惊肉跳找“损失”,不如开动脑筋做些实实在在的努力。 乐观地看,“破7”只是人民币升值过程中的一个小小关口。就中国的崛起路程而言,若干年后,这只能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历史记忆罢了。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研究中心
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