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委会通过了一份改革方案。根据该方案,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该组织中的投票权比例分别为42.1%和57.9%,中国、韩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土耳其等新兴国家的投票权有了显著增长。
这次投票权比例改革是3年来的第二次。按照IMF总裁斯特劳斯·卡恩的说法,由于IMF成立60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变,原本按照战后初期经济格局分配的投票权,已不能反映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因此改革和调整是必须的,“没有别的选择”。 由于IMF在调解世界经济秩序、解决世界范围内经济失衡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但要求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和金融保证,也要求有广泛的代表性;否则便不足以解决所需解决的地区性金融、财政难题。形势需要新兴经济体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发言权和份额,以调动其积极性。 正因如此,自2006年以来,IMF就一直酝酿和讨论表决权改革问题,前任总裁罗德里格·拉托提出《新中期战略》,开始着手推进表决权改革,并有计划地增加新兴国家的份额;此次由IMF执委会通过的决议,即将于4月12日在华盛顿召开的年会上,由185个成员国全体表决通过。IMF还决定改变目前不定期的“重新评估制”,规定每五年改变一次投票权比例。有声音认为,这将是IMF60年来最重大的革新举措,并意味着对中国、印度等经济体迅速崛起的承认。 然而问题显然并非如此简单。美欧等发达国家真正的目的,是既让新兴国家承担更多的义务,从而分担自身的压力和负担,又使其投票权不足以威胁到自身的主导地位。此次改革,中、印等新兴国家共获得5.4%的新增投票权,但工业国家所让出的仅有2.7%,石油大国沙特、近年来经济大有起色的俄罗斯,和地区性经济大国南非、伊朗,却成为最大的受害者,等于是拆东墙,补西墙。 正如资深财经顾问Elizabeth
Stuart所指出的,那些掌握支配权的工业国家,哪怕让出一点点的话语权都会分外吝惜,因此如今的改革只能说“聊胜于无”,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与其说成果,毋宁说是失败”。 其次,所谓的“让出投票权”,事实上仅有象征意义。比如美国,原本拥有17.024%的投票权,经调整后减为16.732%,看似减少相当份额;但IMF做出的多数重要决定,如调整投票权或是审批要求增加资金的申请,都要求获得85%以上的支持率,美国现有的份额仍拥有实质的否决权。同样,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德的投票权也有下降,但欧盟国家投票权总和仍超过15%。这就意味着中、印、韩、巴等国话语权虽有增加,决策权未相应增长。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IMF新调整的投票权,远不能反映当今世界经济版图格局。如中国和印度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例分别高达9.7%和4.3%,但其投票权分别由3.7%增至3.997%,和由1.92%增至2.34%,与其经济实力完全不相称。考虑到这些国家近年来经济增长率都在10%甚至更多,其IMF投票权的相对增长率几乎为0甚至负数。 许多新兴国家面对这种现实只能表示无奈。正如IMF的印度籍执行董事Adarsh
Kishore所言,这样的改革当然达不到新兴国家的希望,但“总比一点改变也没有好些”。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IMF的投票权失衡状况得不到改变,新兴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例与其在IMF中的投票权间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则这一在国际经济秩序中举足轻重的强力组织,将越来越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