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人喊打的“地沟油”为人造福
    2008-01-07    本报记者:李大宏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地沟油”的危害可谓人所共知,各地也已整治多年。然而,人人喊打的“地沟油”却仿佛打而不死。日前,福州市有关部门联手对市郊一地沟油加工窝点进行查处,这个有“地沟油生产基地”之称的村子里的部分养猪户,一个月竟有30多吨地沟油销往省内外的餐饮点。该市已组成专门的联合调查组,调查地沟油的去向。
  “地沟油”为什么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是对“地沟油”的监管涉及卫生监督、食品安全、工商管理、质量监督、环保、公安和建设等多个部门,在现实中分工变成了分家,谁都有责变成了谁都无责。二是像“地沟油”问题及其解决,在很多地方没有进入政府部门考核指标体系和政府官员的奖惩体制,因此缺乏积极治理的自觉性。三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共同下发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废弃食用油脂管理的规定》,虽然明确了从事加工废弃油脂活动的单位,不得将废弃油脂加工以后再作为食用油脂使用或者销售,但对违反者怎么处罚、处罚程度等,均未做具体规定,从而缺少可操作性。
  其实,如果换一种思路,人人喊打的“地沟油”,完全可以变害为利,为人造福。事实上,大小酒楼饭店每天产生的大量食用油废料,是制造生物柴油的好原料,目前已有一些企业以此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据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吴创之介绍,这种生物柴油与普通柴油的使用效果完全一样,价格也不比一般的汽油高,而且燃烧充分,可大大缓解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他指出,汽油中添加20%的生物柴油,可减少排放50%的二氧化碳、70%的二氧化硫,空气毒性可降低90%。
  遗憾的是,由于监管乏力,不少餐饮企业为了蝇头小利,往往更愿意把泔水等餐厨垃圾卖给那些非法从事“地沟油”的加工者。如此一来,很多生产生物柴油的企业吃不饱,而大量经过加工的“地沟油”又流入小吃店、地下作坊和街边食点。
  彻底解决“地沟油”的思路和出路都已十分明确,关键是要堵疏结合,积极作为,真抓实干。地方政府可以制定政策统一收购“地沟油”,建立“地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的生产体系,并促进生物柴油在城市公交运输中广为应用。各地还可制订地方性法规,对在回购“地沟油”中表现好的店家给予鼓励,对不法“地沟油”加工、销售和使用者予以严惩。
  此外,有关监管和执法部门要建立责任明晰的工作机制,通力协作,及时发现、及时处置,确保“地沟油”从老百姓的食物中消失。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