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内部市场泡沫的实质是为了给人民币升值留出一定的时间余地;新增QFII额度不会马上对A股市场带来立竿见影的正面影响。 QFII额度增加后,有投资机构指出,扩容早就应该,QFII额度的增加与A股市场市值的增加太不成比例,
QFII的构成者是全球资本市场最活跃的机构投资者,只有QFII额度到了一定规模,A股才会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12月18日《上海青年报》)。 12月9日,国家外管局宣布将QFII投资额度扩大至300亿美元,这一为股市注资的消息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紧资金的消息几乎同一天出台,显示出管理层对于股市的中性把握,不希望因为政策面造成股市大起大落地波动。
扩容为稳定资本市场
QFII扩容至300亿美元,预计将有1500亿人民币以上的资金可陆续流入A股市场。而截至2006年底,已有52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持有A股的总市值达到971亿元。另据外管局的数据,目前49家QFII持有的证券市场资产已近2000亿元人民币。毫无疑问,QFII的资金比重与投资理念在A股市场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既然决策层在收紧境内资金,为何允许QFII资金扩容?面对这个非常容易撩拨情绪的话题,最好的解释是,不得不然。 中国市场是内外两个裂变的市场,管理层考虑到资本市场的泡沫、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等因素,不得不挤压资本市场的泡沫;但在人民币市场化的层面上,人民币的升值和最终走向国际市场将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因此挤压内部市场泡沫是为了让人民币资产的上升不至于出现50天从5000点上升到6000点的疯狂状态,其实质是为了给人民币升值留出一定的时间余地。 坐拥巨资等待资本市场狩猎机会的国外投资机构显然没有那么多的考虑、那么多的价值取向,随着人民币升值概念渐渐水落石出,他们对于中国这个最大新兴市场的兴趣日益高涨。除非中国经济出现极大的逆转,否则人民币升值和以人民币资产为标的的股市继续上涨的局面基本不会改变,而这就是中国概念与中国机会的创富价值。 外资投资机构有无数的办法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盛宴,比如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比如做空中国基金等,相比而言,QFII是最直接的渠道。国外投行不仅美欧包括韩日等国对于QFII扩容申请都表现出热烈的兴趣,虽然这200亿美元的额度很小不足以影响全局,却是全球资本市场配置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短期对股市影响有限
新增的200亿美元QFII额度是缓释胶囊,并不会马上对A股市场带来立竿见影的正面影响。 首先,这200亿的额度不会全部下发。在此之前新增的60亿额度发了一年多才发完,60亿中涉及到每家机构的额度非常小。自2002年中国试点QFII以来,至今已有52家国外机构申请到了总额为100亿美元的QFII额度,平均每家不到2亿美元。其次,QFII的建仓比较谨慎,按照自己的设定目标缓步推进。事实上今年QFII一方面想方设法扩大投资额度,另一方面在持续减仓。因为QFII也可以投资新股与固定收益类产品,从他们的减仓额度来看,投资偏重于安全与稳健。这进一步突出了QFII投资A股重在战略布局而轻一时一地之争的长远目光。 QFII的安全第一,具有对冲性质的投资方向仍然会成为国内投资者学习的“好榜样”。三季度QFII增持了52家公司股票,新增持股87家公司股票。具体来看,白云机场、华电国际、美的电器增持量最多,分别增持了4157.45万股、3641.37万股、3251.23万股。从行业偏好上看,机械设备仪表、金属非金属、交通运输仓储业分别位居前三名,这些行业具有较高的景气度和防御特征。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7家QFII增持美的电器,占美的电器在外流通股本的20%,摩根斯坦利已经成为美的集团外的第一大股东,瑞士信贷增持大众交通,南宁糖业被连续增持,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随着中国经济与消费侧重点的转变,QFII的注意力焦点,已经转到公共消费、农村消费品的升级换代、公共产品的投入以及在通胀背景下农产品价格的上升等方面。行业之间的精准配置,投资眼光之前瞻性,对于世界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整体把握的准确,也许是国内投资机构最欠缺的几个特质。 QFII带来的影响是缓慢,但同时是深刻的,最终外资将成为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主力之字形。在这一渐变的过程中,管理层理应秉持两税合一、国民待遇的理念,不管QFII如何高明,都必须进行公平的、一视同仁的监管,如果对于国内基金的具体操作进行干涉,而对QFII则以市场化的监管术相待,无异于捆住了国内基金的手脚而让QFII独占市场,甚至刻意做低人民币资产价格,达到让QFII满意的程度,从长久来看,这样的做法都将损害境内资本的利益,动摇股市的内生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