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应加快向价值管理转变
    2007-12-11    巴曙松    来源:新京报

  随着银行实践与监管的深入,以及越来越多商业银行的公开上市,价值管理日益在世界银行业受到重视。
  今天,是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一周年的日子。在这样一个日子,为我们的商业银行提一些符合世界金融趋势的建议,我以为是正当其时的。

资产规模评价权重下降

  长期以来,金融界习惯于以大小论英雄,中国银行界一直惯用的“工农中建交”的顺序,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据资产规模、员工规模等排序的。随着一系列大型金融机构在国际范围内经营出现问题,金融界开始更多地关注资本充足率和内控等指标,这推动了全球银行业观念上的一次革命。
  随着银行实践与监管的深入,以及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公开上市,商业银行价值管理以及市值的比较、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比较,开始成为关键性的指标。因为这一指标凸显了商业银行的真正经营目标,以及可以进行比较和交易的共同的比较标尺。价值管理观念的深入,也在推动银行业新的革命。一家资产规模不大的银行,一家资本金规模也可能并不大的银行,可能因为优秀的管理团队,独特的商业模式,灵活的资本管理和配置,高效率的流程重组,高速的盈利增长,因为可以给投资者创造更高的价值而被投资者高度看好,投资者愿意为此类银行付出高的溢价,使得这样一家规模不大的银行,得以享受比很多更大的银行更高的市值。
  许多优秀的银行正是善于利用这种价值管理,来创造着金融市场的一个又一个引人关注的成长故事。汇丰银行20多年前还仅仅是一个规模不大的银行,但是其借助资本市场的估值杠杆,迅速扩张和并购,迅速成为全球领先的商业银行;香港市场上恒生银行的规模远远不如中银香港,但是其市场价值却比中银香港高出很多。
  中国的银行体系改革,应当说也在为这种基于价值管理基础上的市场化整合和重新洗牌创造了条件,有的银行,可能行政级别不低,规模也不小,资本金规模也很大,但是因为管理团队的不够优秀,商业模式的不够清晰,投资者给予的估值也低,其市值可能明显低于一些可能行政级别并不高但是十分优秀的银行,从市场运作的角度,应当为这些优秀的银行整合并购那些低效率的银行创造更好的条件,为这些优秀的银行的快速扩张创造更好的条件,因为只有让这些优秀的银行成长得更快,发展的空间更大,整个金融体系中,优秀的银行的比重才会更大,整个金融体系也就更为健康,这就是所谓的“正向激励”。
  与正向激励相对应的,就是所谓负向激励,越是糟糕的银行,市值低下、不良资产高的银行,可能得到救助的可能性更大,这实际上是激励了坏的银行,产生了负面的道德风险,客观上起到了鼓励坏银行的作用。对于许多银行进行的不良资产注资剥离的措施,其经常遇到的批评,就是负向激励,因为不良资产高,所以就给予注资剥离,这种银行不太可能有太高的价值,因为其暂时干净的资产负债表有如“人造美女”,是美容修饰所得,而并不是天生丽质。

价值管理成银行新宠

  商业银行作为承担风险并获取风险收益的金融机构,其股东价值是由增长、回报和风险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在股东价值分析及制定战略计划方面均应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而价值管理体现了这些要求。EVA概念的引入和日益受到重视,正说明了这一点。
  经济增加值(EVA)作为价值管理中一种全新的企业业绩衡量指标,克服了传统指标的缺陷。它引进了经济资本的概念,科学地将风险同资本紧密挂钩,能更好地解释银行业真正价值的创造。EVA在西方大型公司和商业银行价值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企业业绩评价的核心指标;并融入企业战略思维和管理体系之中,成为一种先进的管理工具。EVA显示了一个企业在每个报表期内创造或损害了的财富价值量。换句话说,EVA是股东衡量企业收益的最佳方法。使用EVA作为企业业绩衡量指标将促使经营者像股东一样思考问题,决策目标与股东财富一致,结束了多目标引起的混乱,消除了绩效评价多目标的庞杂弊病,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为解决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最具操作性的方案。
  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历程表明,资本实力以及股东价值,正取代资产规模成为评价银行绩效的主流标准,将风险和资本割裂开来的发展战略最终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可以说,价值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尤其对处于高速发展的金融企业来说,价值管理尤为迫切。早期我国银行业普遍应用的利润管理已经与金融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我国金融改革继续深入显得格格不入,与和谐发展的主题不相适应,必须转变管理观念,从传统的增加市场份额、增加盈利向增加企业价值逐步转变,这也使得基于价值的管理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内容。

(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