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12-05 作者:叶檀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
|
按自己的想像替国外金融风波总结经验教训,然后为自己的种种行政调控行为找到充足的理据,以为自己比他人棋高一招,实在是虚妄的傲慢。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金融市场信用紧缩,各大金融机构的表外负债纷纷浮出水面,中介评级机构与各大金融机构之间利益联系一一曝光。究其实,这不过是上世纪80年代垃圾债券风行一时的旧戏重演,而不是市场出现了什么前所未有的新病兆,市场兴旺时放松管制、各类有价证券鸡犬升天,市场低迷时黄金当白菜的现象,自有资本市场以来就是如此。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金融市场信用紧缩,从欧洲到亚洲无一幸免,英国北岩银行的挤兑与中国银行的损失,既是世界金融一体化的表现,也印证了美国向世界分摊成本的成功。美国的资本证券化已经渗透到全世界,除美元外,美国资产又是一件货币战场的利器。国际投资者被捆绑在美元资产上,就像许多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捆绑在美国国债的战车上一样左右为难。 应该看到,利用便捷的政府担保或者市场为主的融资渠道,美国政府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住房问题,虽然次贷市场出了问题,但占比80%的主板市场并未出现信用危机。而美国发达的法律体系也使投资者的利益有了最后的保护。 中国金融市场并未出现类似美国次级债的危机,这使一些人得意之余总结起经验来,他们忘了,如果连资产证券化的基础都未建立的话,当然不会出现美国资本市场的病症。我们现在面对的更多是一些令人瞠目的资本市场低级病。连一视同仁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理念都未在实践中建立起来,遑论中介机构的诚信等预后难题? 总结他国金融失败教训一旦陷入虚妄的傲慢,将酿成以下严重后果。 迷信对金融货币市场的行政调节,一旦市场略有上扬就找出种种理由强行刺破泡沫,导致硬着陆风险增大。近日金融界人士含蓄地表达出对间接融资风险上升的担忧,投资者对此不可不察。央行行长周小川先生近日在谈反思金融困境和危机时,提出“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要意识到事态在不断变化,处理方式要有灵活性。从应对危机的调整能力角度看,关键是要提高微观上的灵活性,对价格、市场供需变化的适应性,而不能在价格、供需、制度设计上注入过多的刚性”,再次强调宏观调控与尊重市场之间的平衡。 在进行调控时矫枉过正,实施极为严厉的窗口指导等措施,误伤了一大批普通投资者与实体企业。 普通投资者受的伤害自不必说,实体企业受到的暗伤更甚。根据陆磊先生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同比增长14.4%,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3万亿元,同比多增909亿元。其中,票据融资下降较快,比年初减少1480亿元。票据融资作为基于企业交易的短期信贷,很大程度上立足于企业景气,其下降很可能意味着未来实体经济部门整体预期盈利水平的回落。事实上,由于大金融机构、大企业的特殊地位,中小企业所受损害更大,小企业破产案例呈上升趋势。 目前的情况是放慢了金融创新的速度,或者在金融市场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渗透了过强的政府意志,而行政监管或者司法保障却滞后于现实。金融创新理应慎重,但前提是取信于投资者。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等早有方案,但在实践中却迟迟得不到推广,市场中介、风险评估等市场力量难以壮大。证券资产化起步之初推出的优秀资产大都由关联公司内部消化,恐怕垃圾债券会被包装之后大行其道,其结果必然是产生专为泡沫预备的垃圾市场。 笔者愿意重复周小川先生的话,诊断具体问题并给出处方时,要避免误读历史,尽可能避免矫枉过正而导致的超调,避免给下一次危机埋下导火索。市场经济迟早会纠正经济体制或经济政策的错误。面对调控迷信,面对他人失败经验的虚妄的傲慢,面对经济骤然紧缩的可能,这样的提醒正当其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