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11-30 新华社记者:张晓晶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山东省人大近日对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吃空饷”问题进行了检查,共清理出涉及虚报冒领工资补贴单位2360个,涉及违规人数11858人,虚报冒领工资补贴4889万余元。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一些新闻网站上的新闻跟帖就达数百条。 “吃空饷”现象并非只山东一地存在,各地在检查中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此类问题。“吃空饷”者的主要表现不外以下几种:有的已经离岗,但不办理手续,仍在单位领取工资;有的已调整工作单位,但原单位工资相对较高,故工资关系长期不转;有的已亡故多年,却仍由家属继续领取薪酬;也有的单位对在编职工下海经商或亡故情况隐瞒不报,仍向财政部门领取工资及办公经费归单位所有等等。 “吃空饷”手段尽管五花八门,但这笔钱的去向主要有两个,一是被个人占用,二是被单位冒领挪用。无论哪种情况,背后都隐藏着腐败。对于个人而言,在编不在岗,拿钱不上班,大凡能够“吃空饷”的人手中都掌有或大或小的特权,或是特权人物的亲朋故旧。对于单位来说,有的是对“吃空饷”现象故意隐瞒,有的是与个人合谋,为的都是从财政冒领薪金以利己或单位开支,有的甚至入了单位小金库。 按说财政资金发放工资和人头经费,应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编制、财政等部门对此层层审核把关,为什么依然有人“吃空饷”?这说明编制、财政部门的审核把关有漏洞,财政资金监管不严,财政工资制度执行不力。 “吃空饷”行为也是一种行政腐败。财政资金除供养公务人员外,主要用于公共支出。“吃空饷”导致财政供养人员虚增,增加了财政负担,造成国家财政资金流失,损害了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 这一事例告诉我们,根治“吃空饷”腐败,除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审查力度、增加财务透明度以外,还可以实行多个部门联动审核、编制实名制管理,消除个别人暗箱操作的空间。在建立健全各种制度的同时,更要严格执行制度,查清楚“吃空饷”都是什么人在作祟,涉及腐败问题的要一查到底,严肃惩处,绝不允许把财政资金当成可以随意侵占的“唐僧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