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奥运场馆建设成奥运会一大亮点
    2007-11-23    胡章俊    来源:经济参考报
  奥运会后的体育设施如何可持续利用,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高校体育场馆承办赛事,合理利用北京当地高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将有效地规避或缓解“奥运低谷效应”。基于以上考虑,北京把2008年奥运会的部分训练和比赛场馆安排在北京多所高校,成为奥运工程建设的一大亮点。  
  为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资源,北京奥组委在综合考虑交通、场馆新旧、是否承办过大型体育活动等因素的情况下,在北京高校确定了19个训练场馆。它们分别是:北京体育大学的综合馆、田径场A、训练馆A、训练馆B、游泳馆、大鹏馆及北田径场;首都体育学院的北京大学生体育馆、田径综合馆、游泳综合馆及田径场;清华大学的体育馆、游泳馆;中国人民大学的游泳馆、世纪馆;北京语言大学体育馆;北京交通大学体育馆;首都师范大学体育馆以及北京联合大学体育馆等。  
  除此之外,北京还在4所高校新建了4个场馆,并在2所高校改造了比赛和训练场馆。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将是摔跤比赛场馆,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是排球比赛场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将是举重比赛馆,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将承担柔道和跆拳道比赛,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将承担羽毛球和艺术体操项目,北京大学体育馆将是乒乓球比赛场馆。
  对于奥运主办方来说,奥运会合理利用大学场馆和公共设施可以节省开支,使场馆重复利用,既实现了开源节流,又可以扶持教育,造福教育事业,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学”的大事。
  对于这些承办奥运项目的高校来说,也同样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应:首先,在大学内建奥运场馆,可以获得奥运资金改善硬件设施,缓解了国家对高等教育体育设施投资不足的问题,可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竞技和教学训练的水平。多年以来,许多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严重不足,更谈不上高标准,奥运比赛场馆的建设将改变这种状况,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现代化进程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接纳奥运会进入校园,还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营造恒久的人文景观,留下独特的精神遗产,孕育出富有奥林匹克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第三,体育馆将在奥运会后向社会开放,可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奥运会结束后,这些体育场馆可以作为国家有关运动队的训练基地,也可以为学校及周边的企业、社区居民提供一处精良的健身场所。  
  高校奥运场馆是北京奥运会解决场馆赛后利用问题的重要创新,是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体现,将实现奥运与高校的双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