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为金融机构的抢救运动买了一次单,如果中国经济下降,或者银行资金利用率持续低靡,纳税人就得准备为银行再次买单。
目前通货膨胀预期上升,是货币政策实际扩张的结果,而不是货币紧缩政策不收效。目前的基础货币发行体制导致货币发行量过大,并且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构成通胀的成本之一就是以前的不良贷款。
仅举一例。为了挽救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对应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政策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最新结果,已于2007年1月下旬出炉。1999年成立的信达、东方、华融和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过去7年间,共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1.2万亿元,累计回收现金2110亿元。这被视为一个巨大的成功。 但我们不能忽视成本。在接收1.4万亿元政策性不良资产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全额账面价值支付成本,其资金一部分来源于6041亿元央行再贷款,还有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8110亿元金融债。这8110亿元金融债由国家财政担保。资产管理公司回收的现金只能支付收购成本的利息。而这一万多亿的资金是实实在在在帐面上的,只能靠发行货币消化。 金融机构走出去业绩不佳。据统计,中国大型银行在海外的税前收益率低于3%,中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资贷危机中损失上百亿美元。另外,自中投公司6月份入股以来,黑石股价下跌了近20%;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7月入股的巴克莱银行,股价下跌了36%,两者合计损失在80亿美元以上。有关官员隐讳地承认投资操之过急,并且逐步以更为稳妥的可转换债券等方式保护自己。 今年前三季度,具有可比性的五家上市银行公布的利润增长率80.4%。上市收益几何?看看美国银行投资中国建设银行的潜在回报超过300亿美元就可见一斑,美国银行计划本季入账160亿美元。除美国银行外,汇丰控股、苏格兰皇家银行、高盛及美林亦作出类似的中资银行股投资,在近日国企股升浪中大赚一笔。国内未能沾光的其他银行则难有此幸运,几十家银行在排队等待上市。 作为政府继续注资的另一种形式,11月13日,光大银行董事会批准了汇金公司以每股人民币1元的价格购买光大银行约200亿股新发行的股份。伴随着汇金的进入,光大银行的注册资本将由82亿元增加到282亿元,相应的股权也由82亿股增加到282亿股,此次汇金综合成本实际投入约400亿。汇金的抢救说白了就是政府的抢救,政府的资金只能惠及少数金融机构。 不管是否由政府抢救,银行的主要改革与增值之道是上市。而银行中间业务的大比例上升也多亏有了资本市场的支撑。目前,13家在境内外上市的国内商业银行上半年实现利润1344亿元,同比增长57%,而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与拨备上升也得益于成功的直接融资。除了利息收入之外,占利润10%到20%的中间业务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所提供的管理费等。 如果强行压制资本市场,中国的银行业将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撑,以下几个消息对银行业都不是利好。 中国企业消化成本的能力在逐步下降。到目前为止的出口退税下调与利率上升政策被企业的生产率所抵销。Song-Yi
Kim和高路易(Louis Kuijs)在世界银行(World
Bank)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说,过去几年中虽然中国的工资水平和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在稳步上涨,2002至2006年期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23%,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每年提高1.5%。但目前这一趋势有放缓的迹象,工业口出厂价格与出口价格产品在小步而稳定地提高。根据商务部“世界经济下行风险”系列报告的统计,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同比增幅达20.4%,第二季度下降到15.6%,第三季度更降为12.4%。央行研究显示,美国经济增长放慢1个百分点,我国出口就会下降6个百分点。 目前施行的压低房价的政策如果收效对银行将是致命一击。如果房价下降30%,根据钟伟先生的判断银行将增加1万亿的坏帐,而此前安永曾发表一个“错误数据”是9000亿元,两者相差不远。银行应该祈祷房价上涨,这样他们潜伏在水底的庞大的房贷才不会显山露水。 继纳税人之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再次成为银行救护神。从种咱迹象来看,几乎可以肯定明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将扩大、人民币将加快升值。目前政府在为此做准备,打压股指的行为只是一次中间战役,压低资产价格是资金准备金融战的重要一步,但过犹不及,如果资本市场下挫至4900点左右的临界点,资本市场雪崩,另一场以印刷纸币为主要手段的买单就不可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