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古语云:“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县域经济始终是国民经济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单元。在当今中国,县域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也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重要支撑平台,只有县域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和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正因如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河北景县的发展之路给我们研究县域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蓝本。那就是,要想使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走全民创业之路。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就要转变观念。可以说,转变观念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在现实中,一些县域认为自身没有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无所适从,无所作为。而景县的做法是,走出去寻找差距,认识不足,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到江浙沿海发达地区的考察,他们不仅在观念和思想上受到了“震撼”和“冲击”,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自身发展的潜力,“没有资源,同样可以创造出经济发展的奇迹。”通过推动思想解放,坚持“四个放开”,即最大限度地放开思想、放开干部、放开政策、放开招商方式,统一了干部群众的认识,营造了全民总动员、共同奔小康的良好的招商氛围,引进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投资景县,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壮大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由于考虑到地理位置、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人文科技等因素,国家的一些大项目和大产业大多选择落户大中型城市,而正是受以上因素的制约,县域往往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然而在我国沿海发达的县市,无论是块状经济还是产业集群,无论是内向型经济还是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了发展的主体,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民营经济具有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的特点,易于形成县域经济独特的发展优势。正是看到了民营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景县相继出台完善了各项激励政策,引导广大群众经商、办实体、搞企业,为民营经济大发展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带动了全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培育特色产业,壮大产业集群是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我国沿海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形成各自的经济特色,产业高度集群化,生产协作配套,构筑了“小产品,大产业;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优势。这些实践告诉我们: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避免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县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坚持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必须以本地区的区位优势为依托,通过主导产业、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发展,使之产生辐射和集聚效应,形成产业群,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景县深入开展了“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和“百家企业上台阶”工程,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对发展特色产业制定了长期发展规划,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档次,工业园区的吸引力日益显现。 走和谐发展之路是县域经济的最终目的。县域一手连着市场,一手连着农村,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抓龙头,带基地,搞服务,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村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初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应该说,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许多困难,一些深层次矛盾正在逐渐显现,如何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景县的探索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