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否全面通胀关键看货币贬值预期
    2007-09-27    刘煜辉    来源:新京报

  当下经济界关于结构性通胀和全面通胀的争论甚热。有人认为此次物价上升主要是短期食品价格上升所带动,中国的核心通胀率并不高,未来很难形成全面的通胀。
  在我看来,核心通胀的概念对于一个不是消费需求主导的经济体毫无意义。
  通胀本质还是货币过多导致的货币贬值,源头在于美元本位制下美元的滥发。自2001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后,美国就在不断地转移经济调整的成本,格林斯潘的一系列降息,把大量流动性源源不断地注入世界经济体,过去五年全球官方储备增长1.5倍达到5万亿美元。
  当这增加的3万亿美元货币注入到对美贸易顺差国的银行系统时,这些国家就开始了一个制造泡沫的过程。商业银行开始疯狂地扩大信贷,经济空前地繁荣,股市和房价以及企业利润急速上涨。由于每个产业都可以获得低息贷款,它们都建造了多余的生产能力。当投资和经济成长异乎寻常地加速时,资产价格的泡沫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以高等教育、医疗等服务的购买力计算,今年的购买力可能只相当于五年前的几分之一。房价就更不用说了。
  换句话讲,中国当前价格上升具有明显的输入型通胀特征。正是由于美元的滥发,向中国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导致中国财富的稀释(高价原材料输入而低价制成品输出),使得中国国内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日趋沉重。
  未来是否会形成全面的通胀,我以为关键看预期。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个经济体中充斥的货币实在是太多了(或者说流动性泛滥),没办法,只能寻求一些供给弹性小的资产保值。今年以来房价暴涨,股价暴涨(因为我们的股票发行依然是政府强管制,导致供给弹性小),资产价格的持续暴涨给人们以强烈的货币贬值的预期,去年一百万在北京可以买一套房,今年可能就只能买半套了。
  一旦这种货币贬值预期强化并扩散,人工成本的压力、地价的压力等等必然会推动制成品价格的全面上升。
  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而保持低通胀的关键,主要来自于民众对于政府控制价格的信心。毕竟中国已经进入了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期,除非把未来要推进的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的步伐缓下来,那样情况只可能更糟,经济结构失衡加剧到一定程度,到那时,就不是仅仅一个通货膨胀的问题了。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