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为何让“老字号”望而却步?
    2007-09-21    江苏 吴学安    来源:经济参考报

  报载,江苏省近期又有85个省级非遗项目向文化部正式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目前为止,江苏省已拥有123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其中包括37个国家级项目,数量在国内名列前茅。不过,与“申遗”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不少拥有传统工艺的“老字号”企业却因为种种原因对“申遗”望而却步。(新华报业网2007年9月10日)

  事实上,类似扬州酱菜、扬州谢馥春这样与“申遗”无缘的老字号企业为数不少。如2005年国家级非遗申报时,扬州市就召集专家开会选择了大约20家相关企业单位进行动员,但最终参与申报的只有9家。2006年申报省级非遗时,虽然改进了动员方式,但效果同样不理想。特别是商贸系统,当时动员了很多家适合申报的企业,但最终申报的也不过4家。
  “老字号”企业在“申遗”面前望而却步。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些企业多是民间作坊或小型企业,怕在申报非遗过程中泄露技艺,从而放弃申请。当然这些顾虑是多余的,申报“非遗”并不涉及核心技艺;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大中型企业,更倾向于利用自身能力来保护传统技艺。非遗的保护对象主要是那些濒危的项目,但前提是自愿。对于大量的“老字号”企业来说,增强自身的保护意识是非常重要。
  应该说,许多“老字号”企业不愿申报非遗,除了企业经营者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认识不足外,更重要的是政府囿于财力目前仍无法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让很多企业感觉到“见不到回报”。就拿经济大省江苏省来说,目前每年投入用于非遗保护的资金为400万元,这对于江苏省庞大的非遗保护工程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不过,“非遗”申报“成本”也着实“吓跑”了相当一部分老字号企业。譬如,一个项目申报成功前,至少需要花费1-2万元左右,此外,搜集相关材料、撰写文本、制作宣传片等等,也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这对于一些经营情况本来就利薄的企业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当然,这并不是说,“申遗”对老字号企业就真的“没什么好处”。同样是名闻遐迩的地方特色产品,江苏恒顺集团的镇江香醋酿制技艺早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恒顺香醋”早在申报“非遗”前,公司就已经意识到同行业中一些老的工艺在流失,因此通过返聘退休工人和宣传香醋的传统工艺等方式,加强了对传统工艺的保护。2005年一得知可以申请“非遗”时便积极参与。“申遗”成功之后,明显感觉到企业在市场开拓和产品的知名度上上了一个台阶,尤其是出口到国外市场,有很多人会因为有“非遗”的头衔而购买恒顺香醋。
  专家指出,“老字号”企业申报“非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但列入国家或省级非遗名录并不是唯一的保护途径,虽然,“老字号”申报“非遗”无法用具体的数据来衡量,但它对“老字号”企业的保护和发展肯定有益无害。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