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方案:越简单可能越麻烦
    2007-09-10    作者:童大焕    来源:东方早报

    迄今为止,医疗改革已经出现了七八种方案,但最终都无定论。最新消息是,正值医改方案临近出台的关键时期,卫生主管部门高调倡导对医疗机构施行“收支两条线”政策,认为这是解决以药养医、遏制医疗领域商业贿赂等弊端的良方。而卫生部门的上述意见则令主张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把医疗服务作为商品由医保部门代为购买的相关专家的忧虑,他们认为这是医改的倒退。(9月8日《中国经营报》)

    按主管部门的提法,收支两条线是针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其收入全部上缴政府,支出部分则由政府下拨,收支两条线互不交叉,以彻底切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其营业性收入的利益联系,令“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名副其实。
    表面上看,这一方案有“快刀斩乱麻”之效,一刀下去,头绪纷繁的许多问题似乎都可迎刃而解。事实上,医疗改革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在英美,医疗改革的方向之争,甚至有可能涉及政党权力之争,可见其复杂程度非同一般。用简单明了的办法解决复杂问题,如果没有充分估计到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可能对管理者的管理权威造成削弱;另外,还需考虑到管理者自身存在的道德风险,因为各级管理者本身并不是道德上完美无缺的圣人。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行政管理领域,早就规定要求行政管理者的一切收费行为必须做到收支两条线,但事实上,管理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者(如各级财政部门)和被管理者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利益博弈;被管理者通常可以通过乱收费等各种形式规避“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比如说,在很多情况下,政府集中采购制度非但没有减少各种零散的“小腐败”,反而助长了“大腐败”。“不选对的,只选贵的”不时出现,集中采购后销售商需要打点的环节一点也没有减少。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力排众议”,赞成医院方面推行“收支两条线”,但这一方案总不免令人担心:医疗管理者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会不会被迫用来打击医院的各种乱收费行为(比如一些检查环节通过“外包”或租用营利机制的设备进行)?会不会病患获得的医疗服务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国家财政的医疗负担却更重了?同时,这样一种收支两条线的体制,最容易导致一种结果是“你收多少,我回拨多少”,根据上收额度来确定拨款额度!到头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财政约束下都有共同的多收的冲动。现实中大量的收支两条线就是这样操作的!
    更何况,对所有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都实行收支两条线,事实上等于堵死了社会慈善组织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道路,涉嫌侵犯它们的财产权。这样一种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事实上是对市场的极度不信任。
    其实,医疗改革的问题,拆开来无非是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政府垄断地位没有被打破,使得市场的力量无法发挥有效作用,价廉物美的优质医疗资源严重紧缺;二是政府对民众基本医疗和健康的保障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解决的办法也同样是两条腿走路:第一,打破医疗卫生领域“管办不分”的体制,对当前的政府职能进行分解,区别哪些非由政府承担不可,哪些可以也应该由民间、企业、非政府主体来承担。具体而言,就是把办医者和管医者分开,把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分开,把医疗服务机构与卫生防保机构分设。政府必须承担的就是为公民个人提供基本的卫生和医疗保障,而不是回到包办医院的老路上。第二,关于医院,由社会办、营利性的,推行市场竞争;非营利性的,政府给予税收及其他政策上的扶持。
    政府的财力总是有限的,别说我们这样的穷国,就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医疗领域政府也不会去包办。仅有的一点好钢当然要用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就是全民医保,而且这个医保最好交给市场化的竞争性保险机构代患者选择医院,形成公民个人-竞争性医保机构-竞争性医院三者之间互相制约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市场的力量,自动调节医疗成本。江苏宿迁的医疗改革,就通过开放有监管的医疗服务市场,同时集中财力,一手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建立覆盖到乡村基层的卫生防保体系,一手组织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包括向需方(首先是低收入人群)提供医疗补贴。这一改革方案虽然仍需不断完善,但大方向是对的,全市医疗资产也因此大幅度上升。我们认为,这一改革路径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