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肉补”为契机 完善公共补贴机制
    2007-06-19        来源:新京报

  最近一段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猪肉价格上涨较快、涨幅较大。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相关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努力调控猪肉市场,建立补贴资金,解决猪肉价格上涨带来的民生问题。(新华社6月17日电)

  财政部提出要构建长效机制,增加困难人群生活补助,这其中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保费和饲养补贴予以适当补助,免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激发其养殖积极性,有利于建立促进生猪生产的长效机制;二是抓紧落实对低保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大中专学生的补贴资金,争取6月底前发放。从“农田到餐桌”、覆盖面相对比较齐全的公共财政补贴制度设计,就是针对近年来物价上涨幅度较块、尤其是关系人们生存所需基本品的安全保障,通过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达到对低收入群体的“兜底”作用。
  不过,“肉价补贴”更多体现为一种应急的、临时性的举措,有时效性与针对对象的局限。比如,此次城市“肉价补贴”发放对象为低保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大中专学生,数量众多的外来农民工被排除在外。须知,外来农民工也存在大量隐性失业状态,即使有一份糊口工作,在遭遇物价波动时,也会对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
  即使在农村,“养猪的农民吃不起猪肉”也非杞人忧天。
  我国农村的先天脆弱性、农民增收渠道的相对单一化,以及肉粮食品销售收益大多在中间环节“截流”的可能性,造成广大农民“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钱“。虽然政府拟对保费和饲养补贴予以适当补助,但也要看到:近来生猪涨价,其实是粮油肉副食品联动涨价的突出表现之一。财政补助不宜仅限于生猪养殖户,其他种植户、养殖户的保障诉求也有必要考虑,如果”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其治标目的很难达到。
  从以上分析似乎可以得出结论:政府确实应由“肉价补贴”伊始,建立完善长效的公共补贴机制。“肉价补贴”在肉价上涨过快、给民生造成一定困扰之后才陆续出台,映射出我国在公共补贴机制建设上,还缺乏系统性的、带有全局效应的战略部署。在困难人口实际人数调查、公共财政补贴预算设立、公共信息预警、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方案、补贴快速发放等方面,还有大量调研摸底工作要做。
  政府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补贴机制,届时可针对城市低保和低收入家庭、外来农民工和农业人口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渠道和形式的补贴。政府可通过问计“智库”、对民间组织代表、各个利益群体,如城市居民、农村养殖户、农民工等的诉求进行梳理,建立逐步完善、将科学性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的信息预估机制,对市场波动给各个群体造成的利益影响全面分析,并且必要时采取公共干预手段,消除包括肉价在内的各种生活必需品快速上涨现象中的某些“泡沫”因素。
  其实,不仅是肉价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包括油价上涨、煤气价格上涨、水价上涨乃至北方冬季的“供暖费”上涨,都会给相当数量的低收入群体带来“生存底线威胁”,需要政府通过公共补贴机制的充实完善,保证每个人获得“价格上涨不至于吃不起饭、保不了暖”的稳定预期。如此,方能体现公共财政服务于民的本色所在。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