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竞争力 文化产品走出去
    2007-05-25    魏鹏举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文化走出去”是我国针对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严重失衡、别国文化对于我国文化价值的认同与传承产生了越来越令人不安的冲击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国际文化发展战略。文化贸易失衡主要表现为长期的文化产品贸易赤字上,目前进口和出口的比例大约是10∶1。
    泛滥的国外文化娱乐产品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国青少年一代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比如“三片化”的形象描述,即国人的生活日益受到“好莱坞的大片”、“麦当劳的薯片”和“英特尔的芯片”的深刻影响。而与此相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倡导的生活方式面临被冷落甚至遗弃的危险,比如传统的家庭伦理、传统节日等。
    当然“文化走出去”战略口号的提出也是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要求,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交流,经济与文化是一种互动互促的关系。在我国政府的大力资助下,通过和许多国家的互惠合作,在国际上推出“中国文化年”等活动,起到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和支持中国的积极作用。
    目前,走出去似乎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文化政策的一个主题,也成为了当前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焦虑。随着这些年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文化走出去自然也成为一种迫不及待的诉求。这种心情和文化走出去的方向都是无可厚非的,也是一定要坚持的。但是由于对于文化走出去缺乏认真的研究,往往使走出去成为劳民伤财的过场戏。
    虽然文化走出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具体实施过程的“投入产出效益比”并不乐观。美国文化之所以称霸全球,不是靠政府的文化外宣投入,不是靠花钱在世界各地举办几场音乐会取得的,美国文化是通过强大的商业渗透、随着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娱乐产品一起输出的。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中国的文化安全和文化影响力不应该是目前这种被动局面,应该把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紧紧融合在一起。文化昌盛让经济的发展有灵魂、有方向,经济繁荣使文化的发展更自信、更有活力。文化产业正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产物,它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根据科学发展观,以及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的要求,“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六个立足”的方针: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
    我们必须清楚,文化走出去不能仅仅是一种情绪,也不能仅仅是几次象征性的宣传,应该首先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建立在本土文化整体竞争力基础上的实践过程。因此文化要真正走出去,首先要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在本土立得住、站得稳,增强本土文化市场的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
    文化首先是本土的,然后是世界的。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只有在本土得到市场的充分洗礼,得到竞争的多重冶炼,这样的文化产品才会更有实力、更有信心、更有魅力地征服世界市场和消费者。

(本文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