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薪水超博士”为失衡的教育纠偏
    2007-05-15    本报记者:包永辉 姜帆    来源:经济参考报
    南京市最近公布的2007年218个主要工种(岗位)的工资指导价中,高级技师的年薪高位数已达85056元,超过博士的平均水平。此外,车工、锅炉操作工、车辆运输装配工、机修钳工、汽车修理工、焊工等技术工种的月薪高位数都在3000元以上,远远超过了本科生的最低水平。
    这是人才市场又一次对教育发出的调整信号。长期以来,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不仅西装革履、工作体面,而且往往与优厚的待遇相连,而在生产一线的“蓝领”则似乎总是与低薪相伴。要挤进“白领”的行列,就必须有较高的学历,于是“读书求文凭,文凭求出路”,被人为固化为成功的惟一模式。这不可避免地导致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严重失衡,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
    资料显示,在被称为“职业教育帝国”的德国,70%的初中毕业生在16岁到19岁接受职业教育,而在我国,初中生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的还不到50%。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失衡,带来了人才结构的失衡:一方面是众多学子经过十年寒窗好不容易拿到了大学文凭,却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严重的用工荒,至于技工、技师之类的人才就更为短缺,有的厂家甚至开出10万以上的高薪公开招聘高级技师。据统计,我国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
    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的紧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制造”的品质和形象。有报道说,同样一副纯机械的摄像机支撑架,中国产的只值几百元,而日本产的就要上万元。再如,瑞士钟表商大量买进中国制造的手表,拆卸后重新组装,贴上瑞士的牌子就可以卖出数倍的价格。中国工人生产的一些零件经瑞士工人组装,就成了瑞士名牌。
    其实,在发达国家,“蓝领”并不意味着一定低薪。著名英语教材《新概念英语》中就有一个故事:一名蓝领工人为了既取得高薪又满足虚荣心,西装革履地上下班,只是在上班时换上工装。然而,当他真的成为“白领”后,收入却大大下降。在邻国日本,人们就非常尊崇手工技能。电视中经常播放“职人”,即手工工人的故事,日本观众很愿意看。在收入上,那些机关职员也常常不如现场人员。
    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空洞的说教往往于事无补,而利益的调整却是撬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杠杆。近年来,许多大学生在就业的压力下重新“回炉”接受职业教育,就是面对市场变化作出的一种适应性调整。如今,人才市场传出“高级技师薪水超博士”的信息,或许能进一步矫正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失衡。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