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调控经济重担落在"货币政策"肩上
    2007-04-26    作者:杨英杰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今年一季度金融运行数据,凸显了央行在调控方面的压力。货币供应量继续较大幅度增长,而外汇储备增长是其主要根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有很大的改观,由此带来的投资压力较大;资本市场泡沫隐忧;通货膨胀苗头隐现;对人民升值的强烈且稳定的预期使得投机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进而使得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进一步推动物价向上以及放大资本市场风险。
  对于以上问题,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财政政策工具调控力量极为有限。针对目前投资压力较大以及流动性充裕甚至过剩的局面,财政政策工具所能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提高税率、减少公共支出、降低政府投资等。提高税率是不现实的,内外资税率合并已经引起了外资以及一些学者的质疑,如果提高税率或者仅仅提高内资企业税率,是不符合改革精神的,也极不利于中国经济政策的稳定性预期。
  公共支出中政府的直接消费支出,包括科教文卫国防等等,这部分支出具有很强的刚性特征,而且是经济和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不能压缩,还需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转移性支出和财政补贴是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运转不可或缺的润滑剂;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收益最大化的政府投资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基础性产业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逐步向着以社会资本投入为主的方向转移。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调控经济的重担落在了货币政策肩上,当然,也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和配合,主要表现为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限制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投资行为。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包括通货膨胀率、信贷增长、流动性和资产价格。信贷增长和流动性最直接的作用是对通胀率和资产价格产生助推力,因此货币政策目标的争论主要集中于通胀率和资产价格上,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实看更是如此。央行独立性越强,其关注通胀率的目的更明确,即以通胀率作为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唯一目标指向。当然,资产价格过高或者资本市场泡沫已经很明显,如何在短期内实施一定的措施调整市场主体的预期也是央行所要考虑的。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2007年以来,央行已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上调存贷款利率,这种货币政策工具出台的频率为近年来罕见。许多经济学家以及大众的解释和理解是,央行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收缩银根,破解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不管央行的主观目的是什么,调控流动性是其政策的结果之一,但更为深层次的目标,我们以为,应指向通货膨胀率。毕竟从目前来看,央行的连续紧缩货币政策,并没有解决经济体内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问题。同时,由于股市中的资金主要由散户和机构构成,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会对股市的资金供给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对股市根本趋势不会产生影响。
  那么上调利率呢?经济理论认为,在经济过热特别是投资受到外生的冲击而增多,总需求增加时,资金市场会因为支持投资所需的贷款增加,信贷求大于供而使利率上升。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资本全球流动的今天,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一国经济过快增长并不会导致本国资金紧张,从而利率自动上升。因为全球的资金会应声而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央行主动调整利率以平衡资金的供求以及调控经济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
  而对于中国央行来说,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长期摆在面前。每次利率上调,都是中国外汇占款大幅飚升的时候,然后又是流动性膨胀、贷款扩张、固定资产投资和资产价格随之攀升。如果不上调利率,中国资产价格很难就此止步,巨额的利润将继续吸引大量的热钱流进。
  我们以为,在以通货膨胀为主要货币政策目标的理论和实践共识下,为摆脱央行货币政策的“囚徒”困境,必须进一步加大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并形成机制的改革事关我国经济的长期平稳增长,当前的外汇储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为汇率制度的加速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机不可失。担心汇率的进一步自由浮动会导致人民币币值的大幅上升,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加速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有利于央行独立性增强,即以通货膨胀为最终的货币政策目标;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平稳增长,因为理论和历史经验表明,币值稳定是最重要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