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干旱敲响农田水利建设警钟
    2007-04-05    新华社记者:杨玉华 葛如江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年春旱形势严峻。截至3月底,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2.03亿亩,这是继去年秋旱以来又一次大面积的全国性旱情。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损失,也暴露出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很脆弱,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迫在眉睫。
  当前大量农田水利设施都在吃老本,年久失修、老化损坏,灌溉效益衰减,造成“涝不能排旱不能浇”。全国已建的8.5万座水库中,病险水库占36%,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总面积的45%左右,一半以上的耕地仍是“靠天吃饭”。而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的大中型灌区中,土渠占到八成以上,农业灌溉损失浪费严重,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使农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粮食安全保障严重不足。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也关系到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要按照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标准和要求,围绕发展生产的目标,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有改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才能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发展生产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基本保障。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要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支持力度。今年国家新增农业支出520亿元,其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对于这笔惠农资金,地方政府要加强监督,管好用好,使其在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内的农业生产中发挥最大效益,使中央好政策真正落实成为给农民的实惠。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还应有积极配套,加大新增财力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还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和管理机制。继续实行政府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等“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政策,鼓励农民投工投劳。进一步开放建设权,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手段,吸引社会资金增加投入,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健全管理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促进产权流转,搞活经营,落实管护责任,逐步建立保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

链接

吉林准备人工增雨抗旱保春耕

  据新华社长春4月4日电 记者从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了解到,去年冬天吉林省平均气温为零下7.7度,是自1951年吉林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冬天。气温持续异常偏高,使得吉林省备耕、春耕期间将面临旱情。目前,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已全面做好人工增雨、防雹的准备工作,只是等待合适时机,全力进行人工增雨工作。
  近日,据吉林省气象台10厘米实测土壤湿度资料显示:吉林省白城、松原的多数县(市)土壤的绝对湿度为4%至12%,墒情较差,土壤水分严重缺乏。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依据去年冬季特殊的气候特点,提前部署2007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目前已经完成高空、地面观测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其中包括雷达接收存储系统、网络系统、自动观测站、机载探测仪器等。只待有利的天气来临,开展应急性飞机、高炮火箭立体科学的人工增雨作业,决不放过一次有利的天气过程,以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记者:张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