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一只真正的“鲇鱼”也非易事,由于农村金融业务风险的差异化程度较高,而邮储又是一支新军,未来的经营中面临很多不确定的风险。 2007年3月20日,在历经9个多月的紧张筹建后,被各方期待已久的中国第五大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
邮政储蓄的前世今生
回顾中国邮政储蓄事业的改革发展之路,以下几个重要的里程碑必须提及:解放前国民党政府曾设有“邮政储金汇业局”;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建立“大一统”银行体系的考虑,全面取缔了邮政储蓄业务;1986年3月,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同年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通过,邮政储蓄业务得以恢复,并成为了邮政系统的法定业务。 1997年和1999年,为了解决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导致农村金融“失血”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曾两度提出组建邮政储蓄银行,但最终均搁浅;2003年,银监会成立之后,继续加紧邮储银行的论证工作,并于2006年6月批准邮储银行正式筹建。 成立邮储银行的初衷,就是要改变以往的“抽血”机制,使资金重新返回农村地区。因此,“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这一定位,无疑将使邮储银行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定位农村金融服务并非“强扭的瓜”
对此,也有不少人产生疑问:既然邮储银行的本质是商业银行,为何要强调它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功能?过多带有农村金融的烙印,会不会在实践中导致“强扭的瓜不甜”? 在笔者看来,强调邮储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并非“强扭的瓜”,而是与邮储业务自身特点和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状况相吻合的。 首先,从邮储银行自身的业务情况来看,经过20多年的发展,邮储目前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已经成为覆盖全国城乡、网点面最广、交易额最大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其中有60%左右的储蓄网点和70%左右的汇兑网点都分布在农村地区。同时,邮政绿卡发卡量高达1.4亿张,已成为广大城乡居民和农民工朋友重要的支付汇兑工具。 这一切表明,邮储银行已为开展小额贷款、资金汇兑等城乡居民基础性金融业务搭建了重要的市场平台,也意味着邮储银行开业后将在农村金融业务上具有“先天性”优势。 其次,目前绝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都定位于城市业务,经营中竞相“垒大户”、业务的同质化倾向严重。而邮储银行资本金较少,只有200亿元,依据对单一客户贷款比例和前十大客户贷款比例等有关监管标准的规定,其在城市公司业务的开展中将会面临很多限制。另辟蹊径、规避同质化,更有利于邮储银行的业务开展。 另外,与我国城市金融业务形成对比的是,在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等问题普遍存在,大量的农户小额贷款等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这也无疑为邮储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当然,作为一家商业银行,邮储银行未来在农村金融业务的基础不断夯实、积累了较多的经营管理经验之后,也应当开拓城市金融业务。
推动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
近些年,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其业务重心纷纷上移,有的银行甚至在改革中将若干个省份的县域分支机构当作“包袱”,无偿甩给了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以至于许多地区的农村金融业务都形成了信用社“一股独大”的局面。许多基层农村信用社都用“一枝独秀”以表明其经营局面之好,但这种局部垄断的状况明显不利于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为改变这种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局面,管理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降低农村金融的准入门槛、允许设立村镇银行这类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等等。但村镇银行等机构尚处在试点阶段,由于其独立法人的性质,每一家的建立都需要一个过程,较长一段时间内还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燎原”之势。 而邮储银行从其网点分布、业务种类等方面来看,与农村信用社的拟合程度均较高。可以预计,随着业务的全面开展,将会与农村信用社形成正面竞争,而这种竞争也无疑将会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邮储银行的成立,将对我国多元化、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在实践中邮储银行要成为一只真正的“鲇鱼”也非易事,由于农村金融业务风险的差异化程度较高,而邮储又是一支新军,未来的经营中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风险。 因此,邮储银行还要加大业务整合力度,培育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提高风险管理和内控水平,积极探索贴近“三农”的银行信贷管理模式,使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业务优势得以有效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