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多年来,中国GDP增速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平民百姓“小家”的富裕速度还赶不上GDP增速。从1978年以来,我国GDP上升了42倍,但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34倍,农民人均收入仅增长27倍。尽管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不断上升,但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却明显下降(见3月20日《新民晚报》)。
造成“小家”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不同步的关键原因,首先是价值取向与制度安排不合理。眼下,经济增长的好处更多分配给了政府和企业,很多地方的财政收入增长要远高于GDP增速,公务员工资、福利的增速也超过了一般市民的收入增长。而让经济增长普惠国民的关键,是公共财政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投入,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同时,政府要打破行政垄断,消除各种不合理的非市场因素,让市场而不是权力来决定国民收入的分配。
其次,在收入分配方面,国家缺乏保证职工收入稳步增长的法律法规,职工收入在企业利润分配中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同时,很多人落后的观念,也影响了普通职工收入的增长。他们认为,只要普通职工能吃饱肚子,收入就不算低。这种观念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总是拿现在与过去的困难时期相比,认为今天职工的收入已经比从前“高很多了”。他们无视人们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更没有考虑生病、子女上学、改善住房条件等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问题。
第三,政府应当多为民谋利,少与民争利。近年来,国内的房地产市场非常火热,但许多普通家庭根本买不起住房,高价楼市的受益者是一些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而不是广大民众。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尽快推行公共住房政策,解决多数人的住房问题,遏制一些地方政府的“卖地财政”——如果没有公共住房项目,地价就有可能一直炒下去,房价就如同没有牵挂的气球一直往高处飞,让大部分平民百姓望尘莫及。推出公共住房项目,有利于快速增加有房者,这会促进中产阶层形成,从而有效促进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三种主要力量中,消费的拉动作用一向最牢靠。而没有公众“小家”收入的同步增长,经济快速运行就缺少一个重要的支柱,这无论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公众改善生活质量,都容易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收入分配调节,通过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措施,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进而为更科学的增长提供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