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市工商部门公布了一项关于国际知名品牌服装的抽查检测结果,合格率仅为57.6%,不合格的达四成以上。其中,风靡世界、享誉全球的巴宝莉、香奈儿、阿玛尼、迪奥、雅格狮丹、博格·西尼等在内的20多个品牌均被检出不合格。此后,广州也对该市的国际知名品牌服装进行了一次突击抽查,结果亦不容乐观。洋名牌“质量门”事件,引起了国内舆论的一片哗然,打破了“国际品牌=高质量”的神话,也消解了“世界顶级=全免检”的宠幸。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我国对世界知名品牌、顶级高档服装敞开了大门,国际知名品牌开始在我国获得了身份认同、构建了长销平台。这无疑是国运昌盛、社会进步的表现。然而,国际知名品牌服装“质量门”事件的发生,向我们发出了及时的警示:一个成熟而健全的商品消费市场,特别是那些高档化、品牌性产品的消费市场,更加需要一种理性的生活理念、审美意念和消费观念与之配套。毋庸讳言,在我国消费者群体中,一部分人有着盲目迷信“洋名牌”的心理,过度崇拜“舶来品”的情结。“唯名牌是从、以顶级为好”消费情结的蔓延,使个人化的消费取向和品牌选择,演变成为群体性的品牌迷信和消费迷恋。正是在这种不健全、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与品牌意识的作用下,一些人对国际知名品牌完全放弃了应有的消费警惕,忽视了该有的标准检验和质量鉴别,这样难免掉进膜拜“品牌”和“顶级”的陷阱。 依据常识,凡国际知名品牌,都应具有悠久的品牌历史、丰厚的文化品位和独特的品质属性,这样该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漫长的岁月中不被淘汰。然而,为了品牌在全球推广和扩张的需求,使品牌强势产品取代或覆盖异域弱势产品,在庞大的跨国资本作用下的一些品牌产品,开始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产品进行挤压,形成了“品牌强权”和“市场瓜分”。而发展中国家大都存在着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程序系统不完善的缺陷。有的甚至在连这些品牌产品的源头都尚未搞清、流通环节尚未理顺的情况下,就盲目引进,并自以为是地享受着“超国民待遇”的特殊恩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成为理性的名牌消费者,更不会成为世界品牌文化的分享者。这次上海市工商部门共抽检了27家企业经销的40种国际知名品牌服装的59个样品,其中合格的只有34种,不合格的却有25种(标注进口的有24种)。而此次检测的服装大都价格不菲,销售价格不少在千元以上,最高达到6万元。对于被检测出的问题,有的品牌商和经销商反应及时、认真,而有的却颇为傲慢、予以搪塞,认为反正违法的成本不高,违规惩罚不严。由此可见,“质量门”事件告诉我们,建立健全国际知名品牌的消费预警机制和行业准入标准,在我国也已到了必须引起重视的地步。 我国经济持久快速增长,全球瞩目。这奠定了我国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基础。但是,我国的制造业还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自主品牌还仅处于初级水平,而在国际上能打得响、占领相对市场份额的自主品牌更是寥寥无几。其中深层原因主要是:品牌原创意识淡薄,品牌开拓精神疲软,品牌推广理念低迷,品牌保护意识缺乏。然而,随着我国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受众对名牌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在本国品牌缺席的情况,洋品牌自然会大量涌进。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自主品牌的发展和培育,就成了紧迫的任务。“质量门”事件的出现,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促使我们做好做强自主品牌的开创、培育和推广,并建立科学的扶植、评估、拓展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被动局面。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