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 眼下需要做什么
    2007-02-09    姜汉忠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最近这些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文化走出去成了人们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围绕“走出去”这个题目,从中央到地方,都推出了不少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笔者已经连续五年参加法兰克福书展。这几年笔者最深切的体会,就是我们国家对这个世界文化推广窗口越来越重视。
    首先就是参展人员多。仅凭我们系统的情况就可以略知一二。2004年以前,我们的参展团每年都是十二三个人,可是从前年开始参展人数增加了一倍。结果怎么样呢?业务人员并不见增加,无关人员倒占了不少。由于无关人员没有业务可谈,他们就只好呆在中国展台。于是乎,中国展台出现了一道风景线,那就是中国人与中国人攀谈得非常热烈,人气还真旺盛。
    重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统计数字的情有独钟。为了在统计数字上占上风,有的地方甚至在书展举行之前几个月就放出风来,说将有几百项版权贸易合同要在法兰克福书展上签署。这样一来,有些单位的领导便坐不住了,给自己的下属施加压力,那意思无非是说绝对不能在版权输出上输给他人。于是,大家就在统计数字上下起工夫来。有的为了多出成绩,居然将半年前与国外达成的版权输出项目拿到法兰克福来签署。还有的时候,老外来我们的展台,随便翻阅了我们的书,于是我们的参展人员就将其视为意向协议,至于以后能不能签合同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我们重视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多派人参加书展,更不应该仅仅在统计数工作上“一丝不苟”,更应该关注后续工作进行得如何,关注合同签署后外方是否履行合同出版了我们的书,关注我们的书在国外有何影响。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有两件事情,我以为是重要的,但是却是基础性的。
    一个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书,了解我们的文化。在书展上,对外国人来讲,西方文字阅读起来很方便,我们的文字人家不懂,所以我们的展台摆那么多中文书,对老外来讲就是天书。国内有一些参展单位也发现这个问题,于是想出了一个妙招,那就是弄一个有英文的封面,要不然就弄一个“腰封”上面搁上几个英文。有一年,我国的一位英文专家、某出版社总编辑看了一些出版社的英文封面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上面的英文不是看不懂,就是意思与中文完全对不上号。所以,做好我国图书的宣传工作是相当重要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文字,文字不能达意,即便参加国际书展,也不会有老外关注——外国人当中有几个能看懂中文书呢。只要我们将书的内容或者部分章节翻译成相关外国文字做成书目或者放在网站上,我们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另一个是尽可能多地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员。现阶段,不论是版权贸易,还是所谓的合作出版,离开精通外文、富有编辑出版经验、掌握一定法律知识、懂得交往之道的专业人员,我们再好的想法也难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常规,改变以往的思维,多让专业人员参加国际书展,多让他们在第一线与老外打交道。另外,还要创造机会,让有志于国际文化合作的年轻人得到培训,学习与业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多多实践,一方面系统学习,双管齐下,人才就会成长起来。

(作者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新世界出版社版权部主任)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