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据昨日《大河报》报道,因欠债锁农村学校大门的场面今后将不会在河南出现。我省将对举办义务教育形成的债务进行全面核实,确定债务数额,明确由政府承担。 为农民子女办教育政府理应出钱,但我们走到这一步,既缓慢又艰难。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有必要对农村教育的历史作一番回顾。从上个世纪50~80年代,国家采用降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城市工业品价格这种“剪刀差”的办法积累财富,奠定了中国城市建立、发展的经济基础;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收农业税,但我国一直收到2005年才结束。可是,当农民子女接受教育、需要花国家的税金时,我们却采用了“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奇怪办法!啥叫“人民教育人民办”呢? 从字面上看这个口号并不错,政府用人民纳的税给人民的子女办教育,正当得很嘛!可是,这个口号混淆了一个概念,里面所说的“人民”专指农民,而不包括城里的市民,因为城里的学校是国家全额出钱建造的。因此,这个口号的实质就是“农民教育农民办”,要花钱,你自己想办法,国家很少给补助甚至一点也不给。 因此,农村的校舍建设一般都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一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简陋时代,多数学校设在土改时被没收的庙宇、旧中国基层政权的仓库以及少量新建的房子里,光线很差,危房占了多数;二是70年代自上而下推行的各种农村校舍“达标”运动,即“人民教育人民办”时代,即农民按人头集资、劳动力无偿出工的办法;三是改革开放后的私人垫钱时代,因村里没钱,集资的难度越来越大,于是村干部就让建筑商垫钱建校舍,这便是各地不断发生学校大门被锁的“统一”背景。农民是不是国民?教育有多重要?教育的钱应由谁出?今天我们仍然探讨这个问题,实在是一种耻辱。让我们用《大国崛起》这个专题片中的解说词来作结尾吧——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正是由于国家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 “德意志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它高度地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德国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