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与格林斯潘谁更懂中国股市
    2007-02-01    柳亚林    来源:现代快报
  最近先后有两位国际重量级人物对中国股市发表看法。一位是罗杰斯,他认为中国股市已处在“歇斯底里的状态”。由于罗杰斯对中国股市曾有过准确预言,他的言论在某种程度上被神化,沪深股市应声大跌又强化了这种力量。于是,一部分人将罗杰斯奉为能洞悉中国股市走势的预言家,而另一些人则视他为“国际黑嘴”乃至股市“公敌”。
  另一位是格林斯潘。他说,中国股市的如虹涨势应该顺其发展,政府不要过多干预,应该放手让市场按其自身轨道发展。格老的这个建议或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他不赞成中国股市存在严重泡沫的说法。其二,即使中国股市存在泡沫,他更倾向于依靠市场的调节而非行政的干预来化解泡沫。
  那么,罗杰斯与格林斯潘谁更懂中国股市?谁的话更有利于中国股市?对于罗杰斯,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不能不提。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现阶段不买入,过去几个月已经涨了很多。我想等一些事情发生、使股票下跌后再买入。”罗杰斯在等的“事情”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他所谓的“事情”所造成的影响无疑是股票下跌,然后他趁低价买入。也正因为有此期许,使得罗杰斯对中国股市的泡沫论变得不再单纯。倘若根据格老的“顺其发展”论,罗杰斯所期待的“事情”就很难发生,这无异于拆罗杰斯的台。
  实际上,罗杰斯并非大预言家,他之所以被神化是因为人们记住了他正确的预言,而忽略了他更多的错误的预言。不妨以中国股市为例,罗杰斯在2006年6月说:“我会买很多中国的股票,但是不会马上把钱都投进来,因为短期内不可能上涨60%那么多。”事实上,中国股市的表现远远超出了罗杰斯的估计。身在局中,即便精明如罗杰斯者,也难以超脱出来看问题。
  由此联想到目前对中国股市是否存在泡沫的激烈争论。其实,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永远只有市场自身最清楚,而人所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判断也未必正确,采取的调节措施也未必恰到好处,这正是格林斯潘这样的超重量级人物始终坚持让市场去化解泡沫的原因。在这一理念主导下,20世纪90年代末,格林斯潘拒绝通过提高利率来“刺破”美国股市的泡沫,而倾向于让泡沫自己破裂。事实证明,这次股灾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美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股市大跌中反而是最小的,格林斯潘的“不作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市场本身的调节力量,造就了一次经济奇迹。
  罗杰斯与格林斯潘对中国股市的判断,是基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罗杰斯作为一个投资者,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其最终目的是使投资获得更丰厚的利润,股市发展是否健康不在他的关注范围。而格林斯潘作为一个经济调音师,他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中国股市,建议让市场发挥自我调节与修正的功能。这一点,正是有着“政策市”之称的中国股市所缺少的,因而也是现在最需要的。股权分置改革为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能否走出政策市,则是判断中国股市是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准。
  从中国股市的历史教训看,政策市所蕴含的风险往往比市场本身的不确定性更难以把握。那种想当然地认为政策市更能降低风险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太多的事实表明,许多人之所以敢冲进股市,之所以敢在房价持续大幅上涨这么多年后投资房市,其中一个理由竟然是认为政府不会让股市、房价下跌太多,等等。许多人相信政府不会坐视股市持续上涨或持续暴跌不管,就把风险控制寄托在了政府或监管层身上。这种状况无疑扭曲了股市的自然运行轨迹。
  回到上面的题目。也许,若干年后,罗杰斯作为预言家的光环已经渐渐散去,而格林斯潘的建言反而使他成为中国股市的预言家,由此来看,格老也许比罗杰斯更懂中国股市。
  罗杰斯作为一个投资者,其最终目的是使投资获得更丰厚的利润,股市发展是否健康不在他的关注范围。而格林斯潘作为一个经济调音师,他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中国股市,建议让市场发挥自我调节与修正的功能。这一点,正是有着“政策市”之称的中国股市所缺少的,因而也是现在最需要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