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1946年,一架巨大的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这个名叫安妮卡(ENICA)的庞然大物是美国陆军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的产物,它共用了18000个电子管,使用了1500只继电器,占地150平方米,重30吨。但是,它比以前的机械式计算机效率提高了约1000倍。
没人想到这个笨家伙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时代。电子计算机——这是我们早期对COMPUTER的翻译,现在,人们更愿意用电脑来做它的名称——对人类生活的改变是颠覆性的,以前,几乎所有的发明和创新都是对人手的延伸、对力量的放大,而现在,电脑的功能是把人的智力放大、记忆扩张,是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资源。
电脑领域的创新速度也是空前的。短短几十年里,电子计算机经历了几代变迁,从电子管到晶体管,从小规模集成电路,到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再到光电一体化。速度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小、价钱越来越便宜,时至今日,电脑早已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是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办公室、指挥间和写字楼。
如果电脑作用仅仅到此为止,依然不是“颠覆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到20世纪80年代末,以电脑为载体、走进人类生活的互联网,使人类思维、记忆、信息传播和接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才使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称誉不绝于耳。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网络的发展历程。1974年,文顿·瑟夫和鲍伯·坎提出了TCP和IP协议,确定电脑之间进行对话的“语言”。十年之后,协议被指定为网络的标准协议,并为所有网络采纳,从这时起,美国的全国性网络开始建立起来。1990至1991年之间,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提出万维网的设想,这就是著名的WWW——WorldWideWeb,至今所有的网友都非常熟悉的网络标志。它的主要创新在于,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同时利用链接技术,将网络中的各种信息相互联结起来,所有的信息实现图形化的接收和发送。从此,网络中不再仅有乏味的数字和文字,漂亮的图片、鲜艳的色彩、美妙的声音都走进了网民的世界。
而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美国提出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网络商业化、普及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就是能给公众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电脑、数据库和各种配套产品组成的完备的计算机网络,具有多媒体相互传输、信息承载量巨大的功能。通过光纤和电缆,这种系统把各种机构、网络公司以及千家万户联系起来,使所有用户可以在家里或是办公室里,利用电脑设备处理各种信息,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交换和沟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随后在世界上出现了网络的大发展、大爆炸、大普及,网络登记用户——已经被我们简称为网民——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迅速的扩张,连后来者中国的网民数量也开始以亿计。网络的功能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信息获取,现在,网上购物、网上招聘、网上银行已经越来越普及,与网络相关的服务业、衍生产业“层出不穷”,利用网络不断开发出新的产业。网络已经名副其实的成为新时代的标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