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出现数十年一遇的暴雪天气,导致运输困难进一步加剧,全国大范围的电煤告急现象再度出现,上海、江苏、湖北、湖南、河南、江西、重庆等省市拉闸限电,四川、浙江等地用电负荷创新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一股冷空气在新疆北疆地区登场,预计未来一周,该股强冷空气将再次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这对电煤运输无疑是雪上加霜。 尽管全国大面积电煤告急的新闻成了媒体报道的重点,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类似报道早已变得见怪不怪。因为近些年来,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不管是冰雪灾害性天气,也不管是夏天洪涝天灾,电力企业都频频上演“电煤告急,拉闸限电”的剧目。 联想到近几年来,每逢电煤一告急,就会出现全国上下总动员,展开运煤战役。应当说,对于煤炭供需基本平衡情况下的市场缺煤,是煤电双方博弈的结果。虽然早在2004年,为理顺电价机制,国家通过实施煤电联动来缓解电厂困境,即当煤炭的价格累计变化幅度连续在6个月以上超过5%时,通过调整电价来弥补发电企业成本的增加,但这一机制从未真正执行过。市场煤,计划电,两者的割裂,才导致了电煤告急现象的频繁发生。正如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所言,“表面上看,此轮电煤供应偏紧受供求因素影响较大,但如果煤价未来保持上涨,而电价没有理顺的话,那么,机制将成为最大的隐患,需要警惕更大范围的‘煤荒’和‘电荒’。” 然而,基于目前我国特殊国情,实施煤电联动,形成合理的电价机制,仍有诸多困难需要解决,短时间无法实现。既然我国眼下无法拉开煤电联动机制的“闸门”,来舒缓电煤紧张局面,那么,我们不妨换个视角来解决燃“煤”之急。具体点讲,国家应从宏观制度层面,架构煤炭储备体系,来应对电煤的频繁告急。 就目前而言,煤炭占国内能源消耗的70%左右,未来煤炭仍将是能源消费主体。显然,倘若我国启动煤炭储备机制,不仅能大大缓解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提速间的冲突与矛盾,更为重要的是,也能平抑煤炭市场异常波动,防止过度投机行为,许多国家的做法也大都如此。在我国,多数火电厂都以10至12天作为正常电煤库存量,5天作为警戒线。而在欧美日等部分国家,火电厂的电煤库存量都保持在40天左右,一般的灾害性天气不会影响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 早在2004年,多位煤炭专家和国家发改委就曾呼吁尽快建立起煤炭储备机制,但这个机制至今尚未建立起来。虽然湖北、重庆等地启动了煤炭储备计划,但储备量既不成规模,也不能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运输困境。 至于如何成功架构煤炭储备机制,首先,国家要用立法的手段,来强制电力企业储备电煤。西方发达国家大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譬如在美国,法律明确规定,电煤库存率要不低于11%,库存量必须保证1亿吨以上,这样储备能满足40到50天发电用煤。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经验,用立法强制的手段,让电力企业储备一定数量的电煤,以避免拉闸限电频繁出现。 其次,建立四级煤炭储备体系。依照我国国情特征,应从国家、区域、大型电企和地方、社会四个层面着手,建立多元化的煤炭储备体系;不同层次的战略储备,采取不同的储备战略,担当不同的储备目标。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时,国家可以动用和调配其他三个层次的煤炭资源储备,各层次和同一层次之间的能源储备,也要通过适当机制进行灵活调配。 此外,在构建煤炭储备机制初期,国家应在公共财政、信贷、用地等方面,给予补贴、政策优惠,以让煤炭储备体系尽早架构起来。 当然,我们在架构煤炭储备体系的同时,更要寻找发展新的发电模式。比如发展核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就不受发电资源的限制。大雪年年有,电煤不能年年都告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