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部分地区房价出现“撑杆跳式”的上涨,加强对房地产的调控再次被提及。而有着官方背景的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房协”)因屡屡出现与官方基调不和谐的声音而备受“诟病”,购房者和业内人士指责其已由原本的决策支持机构“变调”成了开发商的“代言人”,但许多开发商对中房协的诸多行为也不买账。
“变调”的信息提供者?
“如果执行得力,中房协应当承担起一个从开发商那获取最新市场信息,再经过实际的调研,最后汇总给建设部,以支持政策决策的角色。当然,作为行业的代表,中房协也应当提出一些开发商对当前及未来市场走向的意见。”见证中房协组建的一位原建设部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中房协的成立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5年9月的一天,在我国住房体制改革刚刚完成试点住房的同一年,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在北京悄然挂牌。 按照当时组建的设想,成立后的中房协除了为开发商、经纪中介、修建装饰、物业管理及与房地产产业链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地方房地产业协会对上表达诉求外,更应当承担起为建设部的政策决策提供基层数据信息的任务。 “如果中房协按照最初的成立设想走下去,那么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或许会有序得多。”那位原建设部工作人员感叹道。 自中房协成立后,中国的房地产业在国家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后开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事实上,在成立后的近20年时间里,中房协大多数的时间并不为外界所熟知。 “中房协的声音是从2004年之后才渐渐多了起来。”一位业内人士回忆,2004年后,随着商品房市场的逐渐崛起,中房协的相关负责人一改此前“闷头调研”的形象,开始频频亮相各大论坛和房地产项目开盘仪式,且每一次都“不负众望”,要么同开发商一起唱涨楼市,要么向媒体爆料最近又向建设部递交了什么“能左右决策的建议”。 在此期间,几乎每一次房价上涨、购房者纷纷呼吁政府出手调控房价时,中房协都会不同于以往的“沉默”,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并大声疾呼“市场的问题市场解决”。 而就在2007年,当一线城市商品房价格大涨特涨之时,市场传出政府将加强宏观调控的声音,为此中房协更是发表了一份《2007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强调“行政干预适得其反”。尽管最终报告并没有被采纳,政府相关部门的调控措施接二连三地出台,但中房协此举却被业内看做是从市场派向干预派的一次转型,业内抨击中房协“变调”的声音越发强烈。
频频呼吁为哪般?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房协显然已开始陷入两面不讨好的尴尬境地中,然而就是面对这样“左右为难”的境地,中房协反而更加活跃,究竟为了什么呢? 北京一位中房协会员开发商向记者透露,中房协旗下的会员单位每年都要缴纳几万到数十万不等的会费,同时每当中房协主办各类展会、“广厦奖”评选时,其会员单位也都要“积极参与”。 在收获了会员们的经费后,中房协势必要做出些成就,因此就有了楼市低迷时协会要员一再上书呼吁减税、推行购房补贴、降低准入门槛、上调公积金贷款额度等举措;在楼市火爆时,则不断地提醒开发商小心涨价过头引来中央的调控。 对于这些言论,时评家朱大鸣在其博客上认为,目前许多行业协会的高层均是退居二线的官员,他们占据舆论要地,却无法代表市场及行业真正的声音,而且无法及时跟进经济大震荡带来的快速思维,所发表言论与中央基调极不和谐,到头来是误导了决策层的判断与民众的消费需求。 一家中房协会员开发商也认为,行业协会走市场经济的路子,不应该是变着法子去捞钱,也不应该仅仅为了维护开发商的短期利益,而应该是站在一种高度,去引导行业自律,从而使房地产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和终极繁荣。 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中房协的立场,而在于它的屡屡上书和建言,是不是真的能够代表整个中国房地产业,能否有利于这个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说在房价暴涨时,行业协会需要做的是帮助政府进行调控政策的决策,以避免泡沫的出现;那么在回暖过快的今天,中房协最需要做的不应是一味阻拦政府调控措施的落地,而是帮助政府切实了解市场动态,并规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游戏规则:让低收入阶层实现“居者有其屋”,不断扩大“合理定价”商品房的市场销售数量,促使以投机为目的的开发商在竞争中被淘汰,让真正有实力且稳定发展的开发商逐渐壮大。过了这一关,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才健康。 “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在经历多次"上书"失败后,中房协并没有认识到其作为具有政府背景的行业协会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它现在更多地是愿意利用媒体这一平台,以爆料的形式试图通过舆论的压力来达到左右相关部门在房地产政策方面的决策。”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中房协的这一转变从去年年底的上书国务院便可看出。 去年年底,十大振兴规划尚未全部出齐的时候,中房协的领导在出席某开发商主办的论坛时便向在场记者透露,已向国务院有关领导递交房地产政策调整建议,主调是改变目前“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改为“适度控制”。然而最终国务院的十大振兴规划并没有将房地产纳入其中,国家发改委在解读原因时给出了“房地产业无需振兴”的答复,这与上述建议截然相反。
中房协为何总被骂?
“虽然隶属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房协确实也是中国房地产业的一个自治组织,它出面为开发商说话,也属天经地义。”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一些行业协会蜕变为企业代言人的今天,中房协为开发商服务也不足为奇。 实际上,行业协会为企业代言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先有拉面协会等纯民间协会的“集体定价”,后有保险行业协会、电力企业联合会等具有官方背景行业协会的涨价“上书”。期间,这些协会也均扮演了企业代言人的角色,但却没受到更多的责备。值得一提的是,在铁矿石谈判中,尽管有部分中小企业发出质疑的声音,但却丝毫没有影响中钢协继续扮演行业拯救者的角色。为何中房协的频频上书会遭到购房者和业内人士的普遍质疑呢? “近几年,一线城市房价的攀升已让许多购房者处于买不起房的境地,而屡屡曝光的开发商囤地、捂盘等事件,再加上在公开建设成本一事上又讳莫如深,外界普遍形成房地产业属于暴利行业的判断。”业内人士认为。正是由于房地产业在老百姓生活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当购房者因为房价上涨而无力购房后,逐渐会对开发商产生不满情绪。在购房者眼中,中房协跳出来替开发商说话,无疑成了开发商的代言人,势必会把对房价飙升的不满转移到中房协身上。 “上半年楼市的回暖比预料中要快,这对保增长和保民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8月7日,中房协副会长朱中一在“2009金融地产高端论坛”上肯定房地产并预计下半年房价继续上涨的言论引来网民一片骂声。 “只有出大问题的行业才需要振兴。”朱中一今年3月在重庆某地产论坛表示,“房地产行业不需要振兴,只有出大问题的行业才需要振兴,而房地产行业并没有多大的问题。十大行业振兴规划的周期也就两三年的时间。一个楼盘从拿地到面市,都需要两三年,振兴也不适合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规律。”此番言论更是争议不小。 对于购房者对自己的不满,朱中一也曾表示自己很“冤枉”,认为自己并不是在为开发商代言,而是希望房地产市场维护回暖态势,防止涨价蔓延。
开发商也不买账?
事实上,由于没有独立的调研机构,中房协在屡次上书的过程中均无具有详细、确凿的数据支持。“质疑国土部的平均地价的数据,中房协只是一味强调国土部公布的地价是按项目当时拿地的价格,这与后来房地产销售时的价格不是一个时间点,但却没有可以对比的调研数据支撑,这使得在随后国土部公开620个房地产项目的土地成本后,开发商和建设部陷入了被动的境地。”建设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决策部门,建设部更需要的是对市场层面较为详尽的调研,并不需要中房协递交的简单条文性的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不光是建设部内部,虽然被外界看成是开发商代言人,但在大多数开发商眼中,没有政府部门明确赋予中房协在房地产企业中的绝对领导地位,而这个屡屡上书请命的房地产协会,由于自身准备不足,也不够专业,因此在面临地价与房价之争等问题上,无法代表全行业的声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型开发企业负责人认为,由于中房协是从政府部门转变过来的,他们的言行和做法都明显代表了大房企的利益,服务“房地产商”也只是服务了一小部分利益群体,无法代表整个行业的声音。
谁才是市场真正的代言人?
“目前问题不在于中房协替谁说话,而在于这种鼓呼有可能成为一种没有对手的黑夜偷袭游戏——房地产企业有中房协堪为利益代言人,那么谁来做广大购房者的利益代言人呢?”著名时评人士舒圣祥认为,“在消费者代言人缺席的情况下,仅仅依据中房协的一面之词来研究决定房地产政策的变更,显然不是一场公平的博弈。” 面对中房协的频频上书,房地产评论人牛刀也表示,此前中房协的建议对楼市起不到任何建设性的作用。“政府决策部门要的是站在宏观经济的高度对社会稳定、抑制通胀、行业发展有积极推进作用的建议,而不是帮助某些开发商赚钱的建议。”在他看来,对房地产来说,相关政府希望得到的是,地产泡沫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否在转化,社会保障型住宅对地产行业有无积极的推进作用,地产行业如何来响应中央政府大力兴建社会保障型住宅的措施,而并不是一味地如何帮助少数开发商维护市场的高位运行。 “对于今后房地产市场的总基调,中央的态度十分明确,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社会经济各方具有重要作用。”朱大鸣表示,中房协要做的应该是认真分析和研究房地产市场的形势,为决策部门正确引导和调控房地产走势做出理论支持。 从房地产协会的国际经验来看,美国房地产协会的自治与制衡功能或许能给予中房协以很大的启发。美国房地产协会是全球最大的行业协会,由在美国从事房地产的各专业分会共同组建,没有政府干预,不受政府领导,根据市场情况协调发展,众多下属协会涉及房地产业的方方面面,协会活动频繁,关注民生利益,影响和促进国家行业的法制建设、信誉体系建设、信息化系统建设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