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缺乏正义的根源在于价格管制
    2009-06-02    马光远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国家发改委决定自6月1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400元。这是自燃油税改革以来第二次上调油价,也是自5月8日《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之后,首次按照该《办法》上调成品油价格。
  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百分之四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3月22日成品油价格上调时,国际原油价格刚刚突破50美元,目前已经上涨至66美元,无论是上调价格的周期,还是幅度,看起来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本次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的幅度低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幅度。但发改委的小心翼翼并没有为自己的调价行为换来喝彩,而依然备受非议。
    是中国民众不知足吗?这显然是一个不用回答的问题。但在油价的问题上,民众为什么积累了这么多的情绪(无论涨跌)?究其根源,还是在于不合理的价格管制和成品油生产的垄断。
  首先,我们发现,尽管本次价格上调幅度并不大,但在时间上显然违背了发改委5月8日刚刚颁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从5月8日到6月1日,即使不考虑端午公假,也没有22个工作日。既然办法规定以22个工作日为周期,发改委至少提前10天上调了成品油价格,对于石油巨头而言,获利显然不菲。这种明显违背自己制定的价格机制的行为,起码难获程序正义。
  其次,即使在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高,国内石油巨头为保利润开始采取限产等措施的情况下,国内石油巨头们的利润依然暴增。据统计,今年前4月,石油加工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81.3%,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前4个月,全国22个地区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却下降27.9%,石油行业在利润上的“一枝独秀”特别扎眼,所谓提价是为了防止亏损的说法有点滑稽。
  再次,尽管成品油价格改革和随后出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对成品油价格的构成都做了描述,然而,在石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合理利润”一直成谜的情况下,油价本身仍然是一个永远不透明的东西。特别是,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实施的时候,国际油价处于历史低位,而中国油价当时并没有彻底和国际油价接轨,这导致成品油价格机制可能在以后永远都难有下调的机会。据专家的测算,目前中国真实油价应该处于70到80美元,也就是说,如果真的要接轨,即使国际油价达到70美元,国内成品油价格都不应上调。
  最后,成品油价税费改革还是不彻底。不是民众愿意拿中国油价和美国油价相比,而是的确中国油价里面承载的东西太多了。该取消的公路收费划定了延后的时间表,但油价改革却必须一步到位。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和国外对比油价,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民众在成品油上的真实负担或者痛苦指数即使不是遥遥领先,也肯定是位居前列。
  应该承认,老百姓对油价情绪之复杂,确实是一个无法简单地用单学科知识谱系来解释的问题,油价难获正义,归根到底绕不开管制二字。其实,在一个生产垄断、销售垄断和价格垄断的制度空间下,民众本不该对价格的正义抱有过多的期待。然而,既然声称改革了,新的价格形成机制也表达了和国际油价“间接接轨”的意愿,我们当然希望在价格上起码能够体现正义在接近,哪怕只有一点点。其实,即使在不改变石油巨头垄断地位和巨额利润的情况下,有关部门仍然有获取正义的很广阔的空间,只要在价格政策和程序上稍微透明一点,公开一点,并逐步放开价格管制,让油价和国际市场彻底接轨,并倒逼公路收费等其他改革,非议和质疑就会少很多。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