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增长更应关注结构
    2009-03-20    陈波翀    来源:上海证券报

  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的预期始终密切相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即是如此。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对于信贷数据的依赖尤甚。央行公布的2月份信贷数据,基本符合对于经济触底判断的预期,今年前两月贷款新增均超万亿元大关,为货币政策奠定了适度宽松的基调。

  单从总量来看,连续两月超万亿的信贷投放确实让人欣喜。如此力度的信贷资金支持,不仅前所未有,还给实体经济及时注入了流动性,为缓解企业资金链条紧张的压力,发挥了积极的润滑作用。
  但我们更该关心信贷结构,而从信贷结构看,暂时还见不到乐观的信号。1月新增的1.5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中,票据融资增加了6239亿元,占比为41.59%,中长期贷款仅占34.86%。对比来看,2月新增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1.03万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加4870亿元,占比为47.28%,中长期贷款仅占35.71%。不难看出,2月人民币贷款结构大致与1月份相近,中长期贷款仅占三分之一强,激增的信贷资金还是大部分流向了短期融资领域。
  为什么我们更应该关注信贷增长结构呢?简单来讲,短期融资过多,往往表现为企业消化应付账款和库存,资金并未进入实体经济的生产流通环节,货币的乘数效应大打折扣。企业即便是融资成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却并未显著增加。一方面,企业不愿意投资,另一方面,资金效率也未发挥出来。于是,经济增长就需要更多资金去推动,最终必然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巨大压力。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广义货币供给要增长17%,信贷投放要确保5万亿元之上。如此一来,前两月信贷投放已基本完成了全年目标的一半,而对于实体经济的效果,远未达到与贷款规模匹配的水平。
  由此,我们对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就更应审慎看待。数据显示,1至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5%,基本与去年1至11月的同比增速相当。但考虑到去年同期正值冰雪灾害天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数较小,26.5%的同比增速实际上并不理想。加之在今年前两月如此规模庞大的信贷资金支持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未有较大突破,就更值得市场担忧了。不妨以相对市场化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作为参考,1至2月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同比仅增长1.0%。这既有市场调整方面的原因,也有信贷投放结构偏短期的影响。
  信贷投放偏短期,至少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银行对信贷投放比较谨慎,在息差收窄的情况下,被迫通过规模扩张实现盈利的相对稳定。但从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中,又暂时看不到经济触底反弹的证据。因此,在较为激进的信贷投放中,保持应有的谨慎,期限选择自然会偏短期。其二,企业偏好短期融资,也是迫于经营压力的无奈之举。在宏观经济向好预期未形成之前,企业的理性选择就是尽量避免长期投资。但在实质性的资金趋紧压力下,才不得已向银行申请短期融资
  笔者经常提到,既要关注信贷资产的规模,又要关注信贷资产的质量。狭义的理解,信贷资产质量主要是从风险的角度,如果广义来看,还包括信贷资金的流向和信贷增长的结构。如果单纯从M2的同比增速或者信贷资金的规模,判断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难免会有失偏颇,并极有可能陷入“数量至上”的陷阱。我们期待3月信贷投放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我们更希望看到信贷结构能有较大改善。如此,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将更大,货币政策的效果也会更充分地发挥。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