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结构调整迎接经济复苏
    2009-02-20    宋兆卿    来源:中国证券报

  1月份贸易数据的黯淡,无疑为今年的经济形势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出口下滑17.5%,进口大降43.1%,这预示着未来3至6个月内的出口形势将非常严峻。然而在这些令人悲观的数据之后,也还存在着经济有望复苏的乐观迹象。当下正是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改善的难得机遇,这既可对经济复苏产生支持作用,同时也将给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温家宝总理在访英之旅中曾表示,中国经济在2008年的最后10天已经出现了复苏迹象,而1月份的PMI和信贷等数据似乎也与此种乐观形成了呼应。PMI已是连续第二个月上升,虽然继续收缩但步伐已明显放缓。而作为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有效指标,社会用电量的环比增速明显上升,经济刺激计划的陆续实施也将促使下半年用电量增加。另一方面,继去年11月和12月贷款发放大幅上升之后,今年1月份新增贷款达到了创纪录的1.62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成为唯一一个在去年9月后仍保持信贷高增长的经济体。这均意味着中国经济可能正在触底回稳,有望在下半年率先实现复苏。
  在此轮危机中,我国经济所受冲击最为剧烈的是制造业,而作为一个制造型国家,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不容替代,中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也将取决于制造业的复苏和发展,所以其结构的调整改善也就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结构调整本身将促进投资,以投资保证中国经济维持运转不至更为恶化,而其未来对于出口和消费的促进,更是为经济的健康发展铺垫了道路。
  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耗能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大量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钢铁、氧化铝等企业集中在中国,消耗了大量的能源,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形成了相关产业的产能过剩,从而不得不严重依赖出口。当此契机,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谋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平衡,使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推进节能优先、效率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另一方面,中国约一半的贸易是加工贸易,其特点是“大进大出”,但对GDP增长贡献较小,进出口数据的大幅下滑也体现了此种外贸形式的受创之重。因此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及结构,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改善,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长久之计。而随着此轮经济危机的爆发,之前“中国制造,美国消费”的经济模式已经终结,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抬头之势,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在拓展出口的同时,更需注重国内消费市场的开发,以谋求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平衡。
  从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看,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都是中国经济调动资源、促进体制改革、培育新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如果中国能在此轮经济危机中通过结构调整率先复苏,则不仅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对于世界经济走出泥淖,以及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都将大有裨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