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国土政策有赖发展观变革
    2009-01-21    作者:李琼    来源:长江日报

  据媒体报道,旨在摸清土地家底详情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今年进入“强力推动”阶段。但由于纠缠在土地问题上的利益庞杂,有赖于地方政府执行和配合的此项工作难言十分顺利。有关方面正酝酿出台对调查结果“既往不咎”的政策,从而推进工作,以获取真实数据。

  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对土地管理的强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透彻和明确,保护耕地已成为我国土地管理政策的首选目标。查清全国城乡土地利用状况,就是直接指向这样的政策目标。在当前中国发展模式的宏观背景之下,深入分析土地调查和耕地保护之难的现实困境,不难看出,对于耕地的保护不仅在于中央对于“红线”的三令五申,更必须寄望于整体性发展观念的变革。
  中国30年的发展变革,是以大面积的农村走向城市化为主要表征的。作为现代化的必然走向和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不仅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也意味着土地的大量非农化使用,意味着大量农田变为工厂、商业区和城市居民住宅。而在城市规模“摊大饼”的模式之下,城市化与保护耕地之间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现实矛盾。
  这种早期的、相对粗放的城市化发展模式,直接导致地方政府对保护耕地的热情不足。基于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存在于城乡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在趋于白热化的区域发展竞争之下,为获得更快的发展,尽可能地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各地政府的理性选择。而且种粮经济效益低下,城乡之间的收益比较,也使许多农民特别是靠近城市的农民容易倾向于变更土地的用途,土地被大量征用,不仅仅是农民“缺乏谈判能力”的无奈。正是由于这种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现实经济理性,不可避免地减缓了耕地保护政策的流速。
  然而,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是,这种局部的经济理性导致了全局的非理性。土地是城市的依托,如果说大规模用地是工业化、城市化初期的一个必经阶段,那么今天,在科学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之下,我们必须要摆脱盲目扩张、土地资源粗放浪费的城市化模式,逐步填平城乡之间巨大发展沟壑,在追求发展,迈向现代化的同时,为我们自己,也为子孙后代留存足够的土地资源,确保发展的可持续。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土地的依法管理,对于耕地的有效保护,需要针对土地本身政策的“强力推动”,更需要社会整体上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扭转。这是一个社会意识的转向,有赖于我们走出单纯的“GDP”赛场,更加意识到土地利用的限度,真正确认共生、分工和协同的道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