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委员李哲建议,“发动一场爱国消费、扩内需、救中国的运动”,让每个人、每个单位把一年的收入都进行消费。“如果政府允许这么做的话,我愿意拿出我的精力和我的财力去推动这个事情。”
曾有一位政治家说,每当一个国家遭遇危机的时候,爱国主义就会热起来。为动员民众参与化解经济危机,诸多专家建言献策。现在,李哲委员又进了一步,建议通过发动爱国消费运动来刺激和拉动消费。其情可嘉,此心可鉴。 不可怀疑,在金融危机之下,强调公民责任,倡导居民多消费,多购物,刺激经济复苏,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把消费与爱国挂上了钩,甚至提出消费即爱国,要爱国就必须消费,这既会让爱国变味,实际上也难能如愿。因为按照这个理论,房子卖不出,买房就是爱国,货物滞销,买物就是爱国,以此类推,农产品(000061,股吧)积压,工业品滞销,你去购买就是爱国,那么消费者能否承担如此多的爱国责任? 建议发动爱国消费运动扩大内需,拯救经济,实际也是行不通的。要知道,普通老百姓购物,首先要考虑自己是否需要,而不会为了爱国,花钱购回物品让其放在家里睡大觉。也不会不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去出过头力,为消费而消费。更不会寅吃卯粮,借钱消费,以换取爱国之名。因此,爱国未必就能拉动得了消费,消费未必将要与爱国捆绑在一起。 扩大内需,拯救经济,出台政策,让民众受惠才是根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出现大萧条,为刺激经济,罗斯福总统在挽救经济时,着重通过出台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让“人人享有免予匮乏的自由”,出台的《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既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免除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又有效地推动了社会法制体系建设,从制度上为新一轮经济发展备足了资本。我国居民现在还不富裕,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有4140元。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居民消费,就应该换位思考,站到民众的立场上,多算算民生账,看看民众能够拿出多少钱来消费,他们还有哪些后顾之忧,这才有助于找准激活消费经济的政策原点。 消费有消费的规律,不能一厢情愿,指望爱国拉动。这就如同爱国不能只让消费拉动一样,若凡事都与爱国挂钩,甚至都以爱国之名,公民承担了过多的爱国责任,就只会削弱其爱国热情。只有建立在政策导向上的利民内需,才能拉动内需,拯救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