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走低更多还是因供需变化
    2008-12-03    鲁宁    来源:现代快报

    针对发改委从本月起解除对粮食、食用油、猪肉、液化气等商品进行临时价格干预(管制)的决定,昨日的《现代快报》发表文章,希望发改委向社会补发一个“临时价格干预报告”,以说明干预的效果和必要性。

    就事论事地强调政务信息公开,这篇文章的切入点堪称巧妙。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发改委就算有政务信息公开的更大自觉性,却也很难写得出来这份报告。回答这个报告为何没法写,人们倒兴许能增长一些判断价格现象的有益见识。
    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并不是说发改委真就派人到各地对被临时“冻结”的那几类商品价格进行点对点监管。须知,国家之大,各地产供销情况之复杂,就是发改委别的事都不干,专干盯死价格这件事,也是无能为力的。对价格干预,发改委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抓典型“杀鸡儆猴”。临时价格干预,真要达到的目只有两个:一是通过媒体的信息传播形成一股社会性的舆论威慑压力;再是表达政府“在行动”,是“行政有作为的”。
    若一定要写出干预效果报告来,发改委只能有一种选择:就是写一份没有统计数字依据支撑,只有概念、大话、套话、推理等文字堆砌的抽象报告。如是,作为学术研究报告还成,作为向社会公布,让百姓信服的具体“施政报告”,那一定会遭致舆论的痛斥。
    既然临时价格干预并不能直接作用于CPI下降,而CPI从今年6月份起倒在逐月走低,11月的数据尚未公布,低于3%的预测今天(12月2日)已然见报,那又是何因呢?简单讲就是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以猪肉为例,肉价高了养猪的就多了,投入也多了,外加国家从去年下半年起加大对养猪农户在各个环节的直补,银行信贷也向养猪投入倾斜,经过一个养殖周期的轮替,从猪崽到出栏的成品猪,自然会逐月增多,继而拉动市面上猪价逐月直至逐周回落,我每天买菜,感受非常直接。
    正常情形下,所谓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之调节功能,主要依赖供求关系变化而通过价格杠杆按每种商品的生产周期自动实现的。对大多数商品而言,只要供求关系不出现人为的过度扭曲,譬如国际原油期货不被投机资本猛炒,其由供求关系变化而出现的价格波动,一般都在政府、社会、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去年春节后肉价一路疯涨,起因是“肉贱伤农”,前因则在于政府对“肉贱伤农”长期不予重视而未能及时采取扶持措施。
    最近两周,上海市场上猪肉零售价开始小幅上扬,我常买的后腿肉每斤涨幅已逼近1块钱。这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半个多月前我读到报道,说四川省毛猪收购市价已跌破每斤5元,而更多本该出栏的猪因销路不畅而只能继续滞留在栏内做无收益饲养。无奈之下,有的养猪大户已不再购进猪崽,而部分种猪户开始杀母猪。很显然,这类信息已传导到猪肉流通环节,刺激部分肉商作出适度提高猪肉批发价的“试探性”举动。以此所见,发改委包括商务部,对敏感商品价格信号的接收和反应能力倒的确有待提升,有了这个前提,才能防止诸如猪价之类因供求关系变化过快而大起大落。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