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大小非难题支三招
    2008-08-25    皮海洲    来源:国际金融报

    日前,证监会再次向大小非问题亮剑。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下一步,将结合市场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大宗交易机制。例如,研究通过券商中介达成交易,引入二次发售机制,完善大宗股份减持的市场约束、减震和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开发可交换债券等市场流动性管理工具,逐步完善市场内在稳定机制。此外,证监会将加强与国务院国资委的协调配合,建立实时监测系统,对国有股份的转让情况进行监管。

    证监会发言人的这番表态,表明了管理层对大小非问题的重视。不过,从减缓大小非减持的压力、解决大小非问题的角度来看,证监会“新三招”的作用并不大。要解决大小非问题,管理层必须另外寻找其他方法。为此,笔者特提出三招破解大小非问题的建议,以解决大小非难题。
    首先,是要切断新增大小非增量的来源渠道。根据中登公司今年7月21日发布的6月份统计月报,股改形成的限售股共计4572亿股。其中,已解禁股为842亿股;解禁后已减持股为250亿股,占已解禁股的30%。正是基于这一统计数据,证监会因此认为,大小非减持冲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也非造成股市下跌的主因。
    如果限售股的数量只是4572亿股,那么,大小非减持确实算不上洪水猛兽。但目前市场上的大小非数量显然并非只是4572亿股,而是1.4万亿股。两个数据产生如此巨大出入的原因在于,前者并未包括新股上市所带来的上万亿股大小非,而且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因此,在整个大小非中,股改带来的大小非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新股上市新增的大小非数量才更加可怕。
    要解决大小非问题,显然不能将目光局限于股改带来的大小非存量那一块,更应该要切断IPO带来的新增大小非增量。不然股市每年所消化的大小非存量永远都没有新增大小非增量多,解决大小非问题将是一句空话。
    要切断大小非增量,就是要从新股的发行上市时开始,让新股做到“净身”上市,将大小非问题在新股发行阶段就予以解决。即以新股发行价格为基准对大小非持股进行换算,然后在新股上市时一并上市流通,从而使得新上市公司不再存在大小非问题。
    其次,是对新老划断后发行上市的公司进行股改。新老划断后发行上市的公司,其新股发行实际上与股权分置时期的新股发行并没有任何的不同,而且发行价格甚至更高。让这些公司的大小非在没有向公众投资者支付对价的情况下直接上市流通,不仅对公众投资者不公,就是对那些股改公司的大小非也是不公。因此,这部分上市公司都应该纳入到股改的范围。鉴于之前股改所留下的教训,这类公司的股改,大小非必须向公众投资者支付足额的对价(不低于10送20股),然后大小非直接上市流通。而在股改之前,这部分上市公司的大小非上市流通全部予以冻结。
    此外,对于已股改公司的大小非,应引导大股东作出“慢爬”承诺,将原来的大小非上市流通方式“锁一爬二”,改为锁一“爬五”、“爬八”、“爬十”。尤其是国企掌门人的国资委,要在解决大小非问题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就国企大股东的减持问题作出更明确的规定。比如,规定哪些企业国家要绝对控股,这些企业国家持股将不低于多少比例;哪些企业是国家相对控股,这些企业国家持股的比例不得低于多少比例,等等。如此一来,到底有多少国有股是永不流通的,有多少股份是将要流通的,具体的流通安排如何,国有股减持的压力到底有多大,让投资者一清二楚。这样显然有利于消除市场对大小非减持的恐惧感。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