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成思危先生的标准中国无熊市
    2008-04-23    作者:叶檀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主管金融的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前些日子到证监会巡查,此后有两条基础性的规范意见出台:一是18日的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监管部门第一次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进行系统规定;二是20日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对大小非流通股解禁进行了规范,超过总股本1%的股份出售就要上大宗交易平台。

  经济界将王岐山先生的“股市软起飞”视为:一是排除争议,继续股市的制度性纠偏工程;二是在市场急挫的过程中,给予市场明确的政策预期,稳定市场情绪。股市软起飞的目标就是起飞,就是建立强大的中国资本市场。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国股市发展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起飞添加动力。
  首先,有必要纠正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基础不好可以推倒重来、投资者都是赌徒输钱活该的观点,尤其要避免回到过去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老路上,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抱叶公好龙的心态,一方面鼓励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鼓励直接融资,另一方面打击发展股市的有功之臣,动不动对股市实行或明或暗的打压。在这方面,政府决策部门、对决策有影响力的人士应该抱着扶持、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态度。
  成思危先生近日对股市表态,这是他再度对股市做出自己的判断。
  笔者非常赞成成思危先生所说的“股市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价证券市场化的产物,它的作用应该是有效的投资融资的场所”。对投资者来说,虽然股市有风险,但是他可以得到比存款和债券更高的回报。对于融资者来说,他可以以比较低的成本融资,但是同时要求他要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给投资者以合理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股市应该是一个扶优汰劣,优胜劣汰的场所,在优化资源配置上起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股市应当是适度投机的场所,如果大家都按照一个价钱买卖就不会有交易,因此可以说没有投机就没有股市”表示附议。此言所说的就是股市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在这方面,政府理应承担信托责任,进行制度纠偏,从根本上摆脱行政的干扰,同时在微观层面上发挥市场的主动性。
  但成思危先生所说的掉回2242点以下才算是熊市的观点,有多少人赞同呢?目前沪综指在3100点左右徘徊,在2006年12月14日是2242.24点,当然是现在高,但目前的市场扩容使两者不具有可比性。
  股市的标杆是什么?是市盈率、市净率等技术指标。对于A股市场而言,主要代表大型上市公司的沪深300的市盈率已经跌到20倍以下。那么,1999年牛市发轫之初,股指在1047点,但当时的代表性公司指数是上证50,市盈率有40倍以上,两者相比,孰轻孰重?到2001年6月,股指到达2245点,同样在2000多点,市盈率却在60倍以上。如果以目前的市场容量到达2242的点位,那沪深300的市盈率会跌到何处?如果中国代表性公司的市盈率全都在15倍以下,那中国股市就是崩盘的问题,而不是牛熊的问题。因此,按照成思危先生如此宽泛的标准,中国股市除极端情况外,恐怕基本不存在熊市。
  判断走入熊市有几个标准。按照金岩石先生推荐的美国标准,比如说纽约证券交易所或者美国的全市场,把20%跌幅持续两个季度,作为一个标准,那么跌幅超过20%持续两个季度以上,我们把它定义为熊市。那么在新兴市场,比如说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这个指标就上升到30%持续两个月以上,按照这样一个指标,中国股市目前处在什么状态?我们的跌幅不仅超过20%而且超过30%,持续时间从去年10月16日开始算,目前超过4个月,我们基本可以确认中国股市处于崩盘状态,在此牛熊之交,政府首先要做的是救灾,而不是推出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标准。
  中国资本市场从头到尾贯穿工具论色彩。1999年发展股市的目的是因为中国经济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出口急挫,内需无法提振,因此必须通过股市上升提拔经济与消费市场,采取了十分宽松的政策,制造出了一轮“人造牛市”,与中国人造的房地产牛相映成辉。同样的逻辑用到现在,由于通胀风险与人民币汇率上升吸引热钱的风险,股市成为调控经济的工具。但是,股市工具风险极大,这使所有人都成为套中人,并且使投资者与企业对于直接投资无法形成明确预期,对于扩大内需有消极作用,每次股市下挫阶段消费都无法真正启动。
  中国资本市场软起飞也罢,硬起飞也罢,相同点在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必须真正起飞,中国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长必须拥有强大的资本市场。只要承认这一点,在稳定市场的基础上增加市场信心,进行系列的纠偏工程,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关稿件
· 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 2008-04-21
· 人民币进入“6时代”三类上市公司受益[图] 2008-04-14
· 要把上市公司利润留在股市 2008-03-31
· 七大举措力促完善上市公司治理 2008-03-25
· 辽宁:五年新增上市公司29家 2008-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