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2-14 作者:叶檀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
|
我们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实行行政性的货币紧缩政策,使我们在摆脱通胀烦恼的同时,迎来经济下降的灾难?还是继续由政府借由新农村、社保等项目提供越来越完善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同时由越来越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决定资金的投向,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逐步降低通胀压力? 答案是后者。以经济下挫与行政配置资源的回归,来换取通胀率的下降,是得不偿失。 一些微妙的变化迹象正在出现。近日,央行上海总部在研究分析当前全国和上海的经济金融形势后,就进一步做好2008年上海市货币信贷工作提出了五个方面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全面理解从紧货币政策的内涵,把贷款规模控制和支持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央行上海总部要求,金融机构要制订符合宏观调控要求的信贷规划,统筹自身、客户以及宏观经济整体利益在年度内均衡放款。 从国际货币环境来看,过紧的货币紧缩政策难以为继。 次贷危机在深化,虽然美国11日发布的《总统经济报告》对美国经济长期走势作出了乐观的判断,但承认在短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这场危机的结束要依靠投资者信心的恢复,从而带动金融资本市场的活力。对次贷危机是否结束的一个简单判断是,美国的金融债券以及相关证券化产品,重新开始赢得投资者。缺少了金融这一中枢,其他行业再强劲,美国经济仍然“偏瘫”。 值得关注的还有欧洲央行与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这两个重要的经济区经济衰退与通胀两种迹象并存,面临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自二战后向来对通胀如临大敌的欧洲与日本今年不可能加息,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2月7日虽然否认欧洲央行将追随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英国央行和加拿大央行减息的猜测,但他同时表示,欧元区经济正在放缓、经济的不确定性非常之高,央行将在今后几周密切关注所有的进展。欧洲央行态度在转变,实际上,欧洲的经济衰退已经让他们难以承受。日本同样如此,市场普遍预计日本在经济衰退压力下,08年将不得不降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一枝独秀地在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同时提升利率严控信贷,无疑是在作茧自缚。 强行紧缩的结果有三:一是金融资源难以配置到中国经济效率的主要增长企业上;二是使人民币资产成为世界投资洼地,外资银行与国际投资者成为享受中国经济成果的主流群体;三是在紧缩政策之下CPI因为经济效率的下降而继续攀升。 国内经济形势不支持过紧的货币紧缩政策。急速冰冻的货币政策对于中国正在转型的实体经济不是好事,我国的产业梯度转移,如制造业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绝非一蹴可就。最可怕的情况是,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与提高成本的双重压力之下,东部大部分制造业破产或者转移,却没有转移到中西部,解决发展与就业问题,绝大部分转移到了东南亚等地。这在珠三角等地已现端倪。 这是以往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滞后成本。由于此前我国制造业的路径所限,大部分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没有成为受到训练有素的产业大军,农村金融抽水机式地反哺城市,这使得绝大部分制造业劳动者与农村地区的经济,只能在低端徘徊。 值得思考的是,美联储降低利率到负利率却没有引发全民通胀风险,原因何在? 因为今天的货币发行与增长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次贷危机使全球资本市场成为一个巨大的金钱焚烧炉,据标普统计,一月全球股市蒸发5.2万亿美元,以目前7.1841的人民币汇率计,相当于将沪深两市一笔抹杀还不止。资本市场早就成为调节货币的重要工具,而不必全部依托利率。 确实,CPI数据在继续升高,根据高盛预测的数据,今年1月份的CPI高达7.1%,但是,提升利率不是降低CPI的灵丹妙药,尤其是在汇率急剧上升的基础上,除非外管局有把握堵住所有贸易项下的漏洞,对资本项目的管制做到万无一失。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