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京举行的“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研讨会上,有关专家认为:实行“电力替代”缓解能源紧缺是大势所趋。(11月7日《江苏经济报》)
全球化石能源的总量是恒定的,如何在油气供应遇紧的背景下缓解能源问题,就成为人们议论的重点,而“电力替代”成为应对能源紧缺的一个现实话题。 目前,进口石油占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03年的33%上升到如今的40%多,石油消费的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是,2006年全国煤炭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这对于改变当前偏向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无疑是有利的。把两方面情况结合起来看,能否走出一条以电为主的能源消费转型之路? 当前出现的能源紧张状况,与西方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能源危机”不是一回事,但能源价格上涨带动原材料价格上涨,进而加大通胀压力,其影响却不容忽视。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能源消费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以煤为主—以油为主—以电为主”的路子,这同样适合于中国。目前,我们的电力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仅为11%,实行“电力替代”潜力很大。 那么,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电从何处来? 首先,应尽可能多地将宝贵的煤炭资源用于发电,减少其在终端消费领域的增长。目前,全国煤炭消费总量中,仅一半左右用于发电,而国外这个比例高达90%———除了煤化工产业必须以煤作为原料外,其余均进电厂发电。以煤发电是煤炭高效节约利用的形式。全国有40多万台分散的工业锅炉,其中不少热效率很低,如果把消费掉的这部分煤炭用于大机组发电,不仅可以解决工厂的能源消费问题,还能大量节约煤炭,减少污染物排放。一句话,这其实是煤炭消费中的“结构调优”。比如,上海电力“上大压小”中,新建的60万千瓦以上的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设计每千瓦时的发电煤耗为260克,可以除去95%的二氧化硫,煤炭利用与污染物减排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与锅炉燃煤相比,节能减排的优势十分明显。 其次,尽管煤炭资源在我国比石油和天然气相对富裕,但终有一天会枯竭,用煤电替代也有其“生命周期”。除了增加煤电,“电力替代”同时也是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的良好机遇。目前,全国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仅为7.5%,到2020年要提高到15%;到2050年全球预计将提高到50%。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既能化解短缺之忧,又具备清洁环保之利,为实行“电力替代”提供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