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质”为医改方案指明方向
    2007-10-16    作者:陈军华    来源:上海证券报
  卫生部部长陈竺最近表示,医改方案正在紧张制订中,最终方案不会是被披露出来的8套备选方案中的任何一套,而是会将多套方案融合一下,提出一套方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中国人民大学提交的第8套方案可能被选中。该方案主张,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要合理搭配;财政补供方与补需方要并重;对医院改革要坚持疏导政策,让医生有活路、医院有出路;长期改革政策兼顾短期见效政策。针对这一问题,陈竺专门作了上述回答。
  医改方案牵动着民众的心,那么,医改方案最终将会是怎样的?现在终于有了明确答案:医改方案应该紧扣“公益性质”,并以此为核心进行展开。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这是中央对未来的医疗改革方向作出的非常明确的定位,即“公益性质”为基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为确保“公益性质”的手段,最终目标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这实际上解答了一个困扰医疗改革的大问题,即医疗改革的最终定位和最终目标问题。有了这一前提,医改方案的选择就有了非常鲜明的参照。
  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属于公共服务产品,由政府来提供,这一点得到世界公认。在解放初期,我国在极短的时间里,用较少的投入,初步解决了全国民众的医疗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1979年该组织的评估中,中国是世界上医疗最公平的国家之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政府财政困难所导致的投入不足(政府对医疗的投入只占全国医疗总费用的17%),逼迫医院向市场化转型,“以药养医”成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成分越来越少。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指出,目前,政府投入只占公立医院收入的8%左右,大医院只占1%至3%。这意味着,我国公立医院要通过病人付费支付医务人员工资,维持医院的运转,导致医院不断提高药价和诊断费用,加重患者的负担,同时导致医院片面增加临床服务量,而提供的预防和基本服务不足。
  医疗改革迫在眉睫,关键是怎么改,而这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医疗改革的定位,核心在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如果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投入足够的资金,就能为确保我国医疗体系的公益性提供一个重要前提,否则,作为我国医疗体系主体的公立医院,通过提高医疗费用向公众身上转嫁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的冲动就难以受到制约。
  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等于明确了医疗改革的方向和实现路径,据此构建起来的医疗改革方案必须以“公益性质”为基础,只要以“公益性质”为核心,困扰我们的许多医疗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事实上,我国在“公益性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农合”制度,就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07年6月30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2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4.87%,参加合作医疗人口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受到民众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因此,未来建立在“公益性质”基础上的新的医改方案,非常值得期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