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发展的未来空间
2015-05-13    作者:吴晓灵    来源:中国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作者:霍学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在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的转型中,在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中,在中国金融业向支持实体经济、创新驱动的转换中,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成为中国金融业的新增长点和新亮点。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发展出一批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新模式、新业态、新平台,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奋起直追,对接与融合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个人。这也让普惠金融的理念重新回到了大金融的视野,成为金融业的新蓝海。互联网金融源于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工具创新,它改变了金融业的发展取向、释放了被压抑的金融需求,一开始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012年以来,国内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断加速:第三方支付、P2P(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众筹、网络银行、大数据征信、互联网理财等新金融模式纷纷出现、竞相发展。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投资融资极为活跃,新闻报道、论坛峰会接连不断。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甚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4年互联网金融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新年伊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了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微众银行,并提出要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闯出一条路子,给普惠金融、小贷公司、小微银行的发展提供经验,要降低成本让小微客户切实受益,倒逼传统金融加速改革。微众银行一小步,金融改革一大步。

  全面深化金融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会议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互联网金融是普惠金融的有效实现形式。互联网具有开放、平等、共享、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等特点。这为便捷、低成本、高效地实现由储蓄到投资的转移功能和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和居民的普惠金融功能提供了新时代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改变金融的本质,改变的是金融的实现形式。金融的本质是货币时间价值的配置及价格发现,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供求双方匹配的实现渠道、价格和由此而产生的风险控制问题。在信息技术落后、信息获取能力不对称的时代,金融中介是必需的;在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时代,信息获取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信息技术构建起金融价值传导网络,这催生了个性化的资产,也为点对点的融资提供了技术基础。

  因此,在各种新型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它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既包括传统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金融业务,也包括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跨界开展的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增长,一方面反映出中国金融体系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另一方面更预示着新金融的未来发展空间。

  从法律和契约关系看,金融是居民财产运用的一种权利。过去对于居民财产自主权的应用管制太多,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限制太多,因此导致金融抑制。今后的改革应该是放松管制,加强监管,守住风险防范底线,要更多地发展直接金融;应该尊重居民的财产权利,鼓励市场创新,疏通投融资渠道。互联网金融正好可以释放市场融资需求和能力,让大家都有合适的投融资渠道。尤其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方面,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新的资源。P2P、众筹拓展了小微企业、创意项目的金融服务边界,网络银行、直销银行降低了小微金融服务的融资成本。其内在机制是通过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实现信用风险的精准定价与匹配,让信用具有价值,让数据成为资产。

  “新常态”已经成为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集中概括,而互联网金融则是未来金融发展的新常态。2014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全面阐释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我们需要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其核心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为社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金融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以发展互联网金融为契机,加速金融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鼓励金融创新。与此同时,要加强新常态下新金融的风险防范,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守住风险红线,侧重于机构审慎监管和消费者保护的双峰监管。互联网金融的各种创新模式,实际上是新金融发展的萌芽,代表新金融发展的广阔空间。众筹、P2P代表的是点对点的直接融资模式,网络贷款是大数据金融的成功应用,由电子货币向数字货币的演变丰富着金融产品的形态和交易手段。物联网金融、智慧金融、自金融更是充满无限的想象空间。

  《新金融,新生态》一书的作者以独特的理论体系、逻辑框架和概念进行分析,为我们展示了互联网金融的整体分析图景。从历史展望未来,从技术分析渐入金融分析,从金融抑制到金融创新,从应用场景到金融生态,从概念分析到现实应用,从技术路径到未来趋势,展示了作者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大框架、大图景、大空间的战略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发展互联网金融、解决问题、研判趋势的分析范式和分析工具。

  《新金融,新生态》一书,内容丰富、逻辑清晰、独具特色,既是作者长期对金融理论研究的总结,更是对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实践的升华。基于对未来金融发展的深刻洞察力,作者论述了以三个属性、四维空间、七个公式为核心的系统论分析框架,充满想象地描绘出未来金融的蓝图,对中国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基础做了详尽的分析。在书的结尾,作者提出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治理体系,以互联网金融构建中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历史转变,这是与中国的金融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书中不乏很多精彩的论述,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书中大量运用独创的公式,简单清晰、高度凝练,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正如书中所写,这些新金融的萌芽正在茁壮成长,并将建立起新的金融生态系统。而一旦形成生态系统,这些新金融形态就极具生命力与创造力,可以不断地演变与进化。

  我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充满信心与希望。从国家金融发展战略看,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是未来金融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增强我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希望从事金融工作的同志们都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担当、大胆推进新金融新生态的发展。

(作者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宋河老子国学教育基金会助推全民读书热
· 与扎克伯格一起读书 年轻CEO的新年计划
· “不读书”与数字化时代的读书
· 叶华《画笔记:战争•人》读书会
· 扬•马特尔与总理的寂寞读书会
 
频道精选:
· 【思想】环境治理首先要政绩观“绿化” 2013-06-14
· 【读书】从IT到DT 2015-05-06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改革推进落实遭遇“软抵抗” 利益固化现象浮现 2015-05-07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