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立足中国实践的社保理论探索者
2015-03-23    作者:于环    来源:中国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作者:郑秉文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
  日前,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郑秉文自选集》(简称《自选集》)终于面世了。抽出时间细细品读,突然发现,无论是将其作为专业学术著作来学习,还是作为闲暇时消磨时光的读物,《自选集》都是十分相宜的。

  对于《自选集》,我首先感受较深的是其较强的逻辑性。虽然《自选集》由零散的文章组成,但这些文章却不独立。从大的方面讲,上、中、下三卷共同体现了一位经济学者研究社会保障的逻辑和过程。从一开始的福利国家理论、福利模式,到之后的国际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再到后来的中国社保制度设计,经济学观点闪耀其中,成为郑秉文教授研究社保的理论支撑。而这种从基础理论开始,国际比较跟随其后,最终定位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研究过程,无疑是科学和理性的。没有理论基础,一切研究都如空中楼阁,始终不能令人信服;而在全球化不断加剧的今天,脱离国际经验设计中国制度,无疑是闭门造车。然而,这种三段式的研究方法却是艰难而漫长的,研究国际经验始终不如研究国内某热点那样抓人眼球,但这种漫长的研究却始终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也为我们这些社保领域的“小学生”带来无穷无尽的资源并长期受益其中。

  国际视野广阔是郑秉文教授研究社会保障专业的一大特点。从欧洲到美国,再到拉丁美洲,他为我们展现了国际社会保障发展与改革的宏大蓝图,可以说是中国国内研究社保国际经验的第一人。他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国外情况介绍,而是更深程度的探究和分析,并通过专业且流畅的语言展现到我们面前。他虽然是个经济学者,但绝不仅限于经济学的视角。例如,他在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发展中寻找欧洲碎片化制度的踪迹,并且更深层次地分析不同国家碎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相对于政治、经济方面的解释,这种社会文化的视角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当你看到标题时会不由自主地继续阅读下去。

  “名义账户”是郑教授多年研究的对象,也是他带给中国社保学界的独特贡献。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开始面临财务不可持续的困境。面对困境,拉美和中东欧国家彻底将原来的现收现付制改为完全积累制,然而这种改革对于欧洲那些传统福利国家来说却是不可能的,仅是其中需要支付的转型成本也是这些国家难以承担的,于是一些国家开始探索建立名义账户制度。名义账户制是现收现付制和积累制的混合体,在推进传统养老金制度转型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融资方面看,名义账户制建立在现收现付基础上,避免了制度转型面临的巨大成本;从养老金给付看,名义账户在缴费和待遇之间建立起精算关系,严格遵循“多缴多得”原则,将福利制度的公平性原则发挥到淋漓尽致。其实,我们可以说,名义账户制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制度,当经济发展面临波动,当劳动力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当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时,我们是否还能苛求养老金制度一成不变且维持原有待遇?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所能做的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养老金制度,而名义账户制则是提供了这么一种调整机制,无论是其记账利率的确定方式,还是其待遇的指数化方式,都反映了经济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从而使得养老金制度在面临环境变动时依然能够从容应对。

  当我们把视线转回到中国,原有的统账结合制度陷入困境成为不争的事实。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而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亦是宣告失败,部分积累制名存实亡;养老保险基金低效运行,基金收益率不敌通胀风险;缴费和待遇之间缺乏精算关系,逃缴和提前退休现象严重;基础养老金已进行第11次调待,给财政带来较大压力;制度统筹层次低,便携性差等。这一切都昭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迫切需要改革。特别是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我国基本养老金制度的基本框架建立起来,未来关注的重点将是如何对制度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而郑秉文教授在研究国外名义账户的基础上提出的“混合型”统账结合制度无疑提供了可行线索。其中心思想是将名义账户的思想内嵌到现行的统账结合制度中,强调缴费和待遇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十几年的转型期建立起真正部分积累,并具有精算特征的名义账户型养老保险制度。精算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增强制度激励性、提高便携性、减少碎片化,还是在应对经济、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变动方面,名义账户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接触过郑秉文的人知道,他不仅仅是一位专业严谨的学者,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所谓文如其人,在其《自选集》中,每个数据都有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来源(主要是外语资料),这对于我们了解国外信息和掌握专业最新动态都是十分有利的,面对每个问题,他都试图用最专业和清晰的语言解释清楚。不仅如此,郑教授在解释某些专业问题时,通常避免用“形而上”的缥渺文字,而是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给大众,让我们在轻松的行文中恍然大悟。正如张宇燕教授曾经评价过的那样:“我相信,即使他当年不选择研究社保领域,而是研究其他领域,又或者是做其他的什么事情,都会和今天一样有成就,他就是那样的人”。而《自选集》正是“那样的人”带给我们的独特礼物。

(作者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与扎克伯格一起读书 年轻CEO的新年计划
· “不读书”与数字化时代的读书
· 叶华《画笔记:战争•人》读书会
· 扬•马特尔与总理的寂寞读书会
· 读书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频道精选:
· 【思想】香奈儿降价显示价值规律理性回归 2013-06-14
· 【读书】当前经济形势的六大前沿问题 2015-03-17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科研经费流失触目惊心 部分企业打科技牌捞"快钱" 2015-03-23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