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以渐行渐远的方式淡出世界的关注,关于这场危机的“故事”被以不同形式反复地讲述,也不再能够唤起人们痛定思痛的探究。如果不是“雷曼兄弟倒下第六个年头”重又勾起一些媒体的回忆,遗忘或多或少已然代替了过往的沉重。然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普林斯顿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创始人艾伦·布林德在新书《当音乐停止之后——金融危机、应对策略与未来世界》中,以“复盘”那场危机的方式告诫人们:忘记是可怕的。这是一本全景式的、放眼未来,又丝丝入扣的大书,正如艾伦·布林德所说,危机拖累了世界经济,但仍有许多美国人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伤害了他们,危机为什么会发生,是如何发生的,其间政府又做了什么……“本书的视角集中在展示金融危机为什么发生,而不是介绍金融危机是什么。”
《经济参考报》:由华尔街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数年,尽管阴霾还未完全消散,但心理影响正逐渐为人淡忘。此时,您推出这样一本“复盘”式的大书用意何在?对人们用“复盘”定义您这本著作认可吗,您认为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什么?写这本书的终极目的何在?
艾伦·布林德: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希望讲述美国次贷危机中所发生的那些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的重点不在于“谁做了什么”,而在于“他们为什么那么做”。在大众看来,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一些关键性的决定也许本可以有不同的抉择;但事实却未必如此,本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向普通大众解释,为什么那时那刻的选项会是今天大家所看到的样子。这也有助于解释另一个由此衍生而来的关键性问题,那就是人们对“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发生”的误解——我希望能够消除这些误解。
《经济参考报》:今年的9月15日恰是雷曼兄弟倒下的第六个年头,媒体似乎没有忘记那个惊心动魄的日子。可见,由贝尔斯登、雷曼、美国国际集团……一系列事件组合成的灰暗过往仍然让世界心有余悸。那么,您认为,“音乐真的已经停止了吗”?抑或依旧“余音袅袅”?
艾伦·布林德:这是一个不错的问题。“当音乐停止,一切会变得复杂。”我用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这段话作为开篇,已经部分表达了个人看法。必须清晰地看到,美国次贷危机仍然需要引发社会大众的持续思考。即使是到了今天,我在书中提到的美国民众对政府、政策和美联储的一系列误解仍然存在;即使是到了今天,多德-弗兰克法案和其他一些相关法律所带来的改变也并未获得人们的感激;即使是到了今天,国会中也依然存在着一些制造麻烦的声音,这些声音让美联储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变得更加困难。
《经济参考报》:您在书中对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做了全景式扫描和分析。次贷危机、房地产泡沫、过度杠杆、太多的金融衍生产品、监管严重缺位……一幅系统性的金融灾难图。以您的观点,造成危机的最重要环节是什么?此后美国正在构筑的金融防线还有哪些疏漏?您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艾伦·布林德: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过程中,许多环节都出了问题,也有许多错误被犯下,所以只选出一个祸源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我必须要选择两个的话,答案会是:1、广泛存在的杠杆过度;2、对历史的遗忘,例如人们总是忘记“好日子不会永远持续”。是的,我们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现在还只是刚刚开始:因为就连多德-弗兰克法案中的许多内容也仍然没有被执行。又如衍生品交易规范,尤其是涉及跨境交易的规范,仍然欠缺——这也是美国和欧洲定期口水战的主题之一。再如,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破产/决议制度,因此很难说清各国该如何协调应对某些重要国际金融机构的失误。
《经济参考报》:您在书中多次引用海曼·明斯基的话“市场和人类会经常遗忘”。事实上,那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成为人们的“记忆”。然而,音乐不会永远停止。您认为世界应该记取哪些主要教训,避免“雷曼2”的出现,减少下次危机的破坏性?
艾伦·布林德:教训有很多,我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来总结它们。正如我提到的,我们要记住繁荣与萧条并存,要学着在低杠杆的世界里生活。我们也不能只依赖于金融市场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自我调节。例如,我们应当尽可能地确保资产负债表和其他金融报表能够囊括所有的风险敞口。董事会应该对管理层实施更多的监管——比如应当建立更为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我们应当学会对过度复杂的金融工具保持警惕,比如我们应当标准化大多数的金融衍生品并让它们在交易所里交易。我们应该给予普通民众和投资者更多的保护,应当终结那些给交易员带来强烈冒险动机的薪酬补偿机制。
《经济参考报》: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房地产市场形势微妙,金融市场存在影子银行等新的金融工具,从防范金融风险角度,您对中国有哪些忠告?
艾伦·布林德: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具体经济环境和特色,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我想说,从美国和欧洲身上,中国至少可以学到两个显而易见的教训:1、要警惕房地产泡沫,尤其当房地产的开发、建设和购买融资依靠过度负债的时候;2、确保“影子银行”系统没有成为被用来规避披露和监管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