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对于企业而言,最深切的感受恐怕是一大批已经习惯了数字化生存的员工加入企业。而在企业的客户中,在线活动活跃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被称为“数字土著”的新生代人群越来越依赖移动互联网及智能终端,更频繁地使用网站软件和服务,依托移动互联网建立并发展关系。
在我国国内,几年前还有不少企业禁止员工上班时间使用QQ和微博等社交网络工具。迄今仍有企业在沿用禁用规定。这种禁用而今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但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却并不清楚该如何从管理和运营层面上来对接移动互联时代。IBM社交网络软件开发团队成员、IBM
developerWorks在线社区项目管理者罗恩·沙在其所著的《互联网思维:新商业模式与运营革命的行动指南》一书中指出,企业业务速度和在线用户行为的变化正在多个连接点上发生剧烈融合,客户、员工、合作伙伴以及潜在用户都习惯于实时化的工作与联系,多种方式的共享、交流等交互非常广泛。
很显然,企业必须就此作出商业模式与运营全流程的调整,要重新定义数字化,走出“那些曾经将我们封锁在固定的进程、分隔的信息和孤立的工作空间之中的计算机”。调整的第一步,就要融入共享社交网络体验的多种环境。社交网络体验模型包括个体、社交网络(美国的LinKedIn、脸书,我国的微博、QQ)、封闭式群组、可见式群组、社区、集体协作,每类模型都拥有访客、成员、领导者、拥有者和发起者各种角色,实现不同的交流和获益方式。
社交网络环境中的治理与领导模式,有别于传统的企业及社区关系。企业可以选择集权式、委托式、代表式、海星式和蚁群式。理解各种治理与领导模式非常重要,不同模式下的技术层面和人际层面管理截然不同,分别涉及到成员资格和访问控制管理、编辑或删除信息等,以及定义可接受的行为、仲裁争议和辩论、激励参与、培训员工、文化价值沟通等。大多数的组织涉入社交网络环境之初,都会选择集权式结构,但这一模式也意味着领导者(个人或组织)要承担起上述全部责任,一旦出现操作失误,就可能带来雪崩式的声誉瓦解。实际上,代表式、海星式、蚁群式等新兴治理与领导模式,因其去中心化特征,而更能贴合于分散化结构的社交网络环境,纠错效率更高。
书中讲述了社交网络任务的不同模型,就不同模型对应的任务从输入、分析到输出各环节的运作,以及如何管理社交网络体验、治理方式、聚合方法以及人际关系、情境或环境行动等,给出了翔实建议。为了有效改善社交网络环境,提高社交网络任务执行,企业必须对社交网络文化形成明确认识,就文化定义对象(领导模式)、成员体验方式(社交网络体验)、体验主体(社交网络领域)以及借助网络和辅助软件所能完成的任务(社交网络任务)等方面建立策略。要鼓励社交网络成员参与到实现社交网络目标的活动中,企业就应认真审视不同模式的归属感、对社交网络群组的认同感。
多种社交网络体验叠加融合,就产生了社交网络生态系统。书作者援引注明分析企业弗雷斯特研究公司的观点,就组织采纳和实施社交网络系统提出了三种常见的方法:分散式、集中式或命令式、卓越中心式(中枢和轮辐式),并指出,规模较小的组织或社交网络生态系统中较易启用分散式或命令式模式,以简化管理,但随着社会计算的部署范围越来越广,管理社交网络生态系统通常都将趋向于卓越中心式。
移动互联时代,企业或企业管理者必须学会扮演合格的社区管理者角色。书中指出,社区管理者需要具备这样一些个性特征或工作技巧:倾听、交谈、记录、搭建关系、虚拟互动的建立、激励成员、协调、为社区成员代言、找到疑难问题的解决办法。书作者提醒指出,社区管理者的职能任务要求决定了,这一角色不宜外包或由企业中层级不高的员工以兼职方式履行。
(作者授权,经济参考网独家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