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监守自盗》 查尔斯·弗格森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年9月 |
|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很多人相信“危机-萧条-繁荣”式的经济周期已成历史,市场经济开始进入平稳状态。在此背景下,《世界是平的》等讴歌经济全球化著作风靡全球,人们笃信可以从金融创新和投机中获得只赚不亏的收益。
危机让先前的乐观变成笑柄。但紧接着,不确定性成为金融危机成因的解释,主观责任造成的风险遭偷换。如此,投行高管、金融业界精英、监管官员、经济学家一并撇清了干系。
2011年,影片《监守自盗》获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影片通过详尽的资料,追访了华尔街投行为代表的全球金融业巨头、监管部门官员和国会议员、财经记者、经济学家,列举大量让人触目惊心的事例证据,告诉世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是一次“监守自盗”催发的一次事故!导演查尔斯·弗格森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曾表示,“这场源自大量欺诈的金融海啸过去整整三年了,但至今仍然没有哪怕一位财务总监被送进监狱,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查尔斯·弗格森决定将影片内容改写为一本内容更为翔实的图书,这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监守自盗》。
揭示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市面上已有多部优秀作品,如《政府与市场的博弈》、《自由市场的坠落》等等。通过《监守自盗》这类图书,可以梳理出三条相互联系的金融危机责任链条:首先,19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加速由工业资本主义向金融资本主义转型,金融变得特别重要,华尔街投行开展了大量踊跃的金融创新甚或金融冒险,这些努力的受益者主要是投行高管以及通过“旋转门”在金融界、政界和学界自由出入的精英们。金融业务的复杂化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出现,让金融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有机会将风险转嫁给客户。垃圾债券、杠杆收购、掠夺性投行业务造就了一批金融新富,而失败代价和社会成本主要由美国公众承担。其次,去监管化成为里根至小布什各届美国政府的政策方针。罗伯特·鲁宾、拉里·萨默斯、艾伦·格林斯潘等是这一时期美国金融监管的代言人,在亚洲金融危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崩盘、互联网泡沫吹破等一连串事件后仍然拒绝加强监管。第三,美国诸多高校、民间智库以及供职于政府监管部门、金融研究机构的专家,被华尔街投行“俘获”,为金融冒险、去监管化展开了长期的公众游说。《监守自盗》揭露了投行操纵下一些经济学家不惜篡改研究报告,以虚假数据得出误导性结论的案例。
相比上面提到的多本讨论同一问题的优秀作品,《监守自盗》最大的看点是由纪录片扩充改编而成,因而引入的具体事例证据更多,且叙述更加完整。查尔斯?弗格森在案例中引入涉事投行高管、官员、经济学家的对话内容,提高了全书观点和叙述的公正性。
查尔斯·弗格森并不一概反对金融或金融创新,他在《监守自盗》一书最后一章提出建议,对金融行业收入公平课税,消除打着“创新”幌子从事着逃税或者做空自己发行证券的金融活动;通过金融监管降低金融业集中度、限制其开展政治游说空间、严格禁止“旋转门”雇佣等变相腐败行为。这些建议对发展空间巨大,又面临监管经验缺失的中国,尤可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