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逆向事件”看,2012 年的中国光伏业内外交困,确实经历了一场 “生死劫”。
2012 年 3 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的太阳能电池征收反补贴 税;5 月 17
日,美国商务部又宣布对中国企业出口到美国的光伏产品征 收反倾销税;11 月 7 日,美国贸易仲裁委员会裁决,对中国晶体硅光伏 电池片等产品征收
18.32%~249.96% 的反倾销税、14.78%~15.97% 的反补 贴税。
欧洲也“不甘落后”。2012 年 7 月 24
日,欧洲光伏制造商针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向欧盟提起反倾销申请,欧盟于 9 月 6 日立案调查。欧盟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此案涉及的金额高达 200
亿美元。
中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有 90% 销往海外,故而欧美“双反”来袭时
尤为恐怖。中国光伏组件龙头企业—英利、尚德电力、天合光能、阿特 斯等在 2012 年没有一家赢利。更糟糕的是,多家光伏企业陷入产品积压、
产能过剩、巨额债务压力等困境。
2012 年 8 月,美国投资机构美新集团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最 大的 10 家光伏企业的债务累计高达 175
亿美元。光伏企业总体负债率已 超过 70%,负债率之高令人触目惊心。
与此同时,悲观情绪是主流媒体的基调。“光伏产能过剩”的观点从2013 年 3
月全国“两会”开始,迅速传遍全国,并且带来了两个直接影响。 第一个直接影响是,金融机构断然停止了对光伏产业的信贷支持。银
行一停贷,部分光伏企业就被逼上了“绝路”。据媒体报道,尚德电力负 债 35.87 亿 美 元, 负 债 率 高 达 81.8%, 企 业 股 值 从 2008
年 的 80 美 元 / 股 跌至 2012 年 8 月初的 0.94 美元 / 股。由于无力偿还债务,以至于 2013 年3
月,尚德电力的可换股债券出现违约,不得不申请破产。 第二个直接影响是,在“双反”压力下,在 2013
年第一季度,中国制造的光伏电池片基本退出了美国市场。光伏企业不得不寻求差异化转
型,从加工制造光伏电池片转向在欧美开展光伏电站的短期投资和运营业务,以期延长光伏企业的价值链。
由于我们过去只把光伏电池作为一种出口产品,而没有将其放到新能源革命的高度来认识,没有在国内扩大应用,我们用本土的高能耗和出口的低价位支持了欧洲的能源变革,结果却换来了当头一闷棍。当欧美“双反”来袭时,我们又不懂得光伏电池有晶硅和薄膜这两代产品的区别,做出“光伏产能过
剩”这一以偏概全的判断,导致金融机构一刀切地给光伏产业 “断奶”。这就等于别人打伤了我们的左手,我们又自捆右臂。
从“顺向事件”看,中国光伏企业正向第二代光伏技术领域大举进 军,同时并购海外知名的光伏企业。
2012 年 6 月 5 日,汉能与德国知名太阳能公司 Q-Cells 签署协议,收 购 Q-Cells 子公司
Solibro(索力比亚)的股权。这是汉能海外并购的第一 单。在 Solibro 生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以下简称薄膜电池)中,小尺寸
冠军电池已实现铜铟镓硒(CIGS)全球最高的转化率—18.7%。
2013 年 1 月 9 日,汉能又宣布完成对美国 MiaSole(米亚索能)公司
的并购。这家公司名气不小,在过去的 10 年里,世界最具传奇色彩的风险 投资家约翰·杜尔等“风投巨子”对 MiaSole 公司的投资超过 5 亿美元。
MiaSole 公司是美国硅谷光伏企业的典型代表,其薄膜光伏组件量产 转化率已达 15.5%,研发转化率最高已达
17.6%,已赶上目前晶硅组件的 转化率,预计在两年内,其生产成本将降至 0.5 美元 / 瓦。
“薄膜太阳能之父” 拉尔斯·斯托特是 Solibro
的创始人、首席技术官(CTO),如今是汉能的高级管理人员。
约翰·杜尔的绿色梦想也许将由汉能代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