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走势和通货膨胀问题一直是市场关注的重要经济问题。高善文博士所作《经济运行的逻辑》一书,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务实的数据分析,从独特的视角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对经济工作者和关心中国经济的一般读者都有参考价值。
近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但这期间也伴随着时高时低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还是经济结构变动的反映,还是兼而有之?高博士从实证的角度回顾和总结了货币与通货膨胀在长期的关系。结果显示,总体来说,通货膨胀与货币之间在长期内确实存在相当紧密的联系。进一步的数据处理也表明:对于较低通货膨胀水平的样本而言,这一联系的紧密程度明显减弱;只有在较高通货膨胀水平的样本中,这一联系才比较明显。此外,最近20年以来,货币与通货膨胀的长期紧密联系出现显著下降;在低通货膨胀的样本内,这一联系在统计上似乎很不显著。这些结果凸显了深入理解货币变动与通货膨胀之间传导机理的重要性。
作者的研究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以生产资料价格为代表的可贸易部门通货膨胀与全球工业品价格的波动相当一致。在开放经济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下,这个结论是比较自然的。但在过去的研究中,对此的注意和强调却比较缺乏。书中引入全球需求、大宗商品冲击和汇率变化来全面地评估中国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这为理解中国生产资料通货膨胀和工业企业景气提供了一个全球的视角。
中国消费物价指数的波动主要为食品价格所主导,但中国食品价格的波动与工业部门的通货膨胀高度同步,这使得基于作物歉收等细分市场供应冲击的微观解释缺乏说服力。过去有学者提出了农户部门通货膨胀预期的假说,认为农户选择使得实体经济和食品部门产生互动,但这种假说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证据,支持了农户通胀预期理论。这为更为合理地理解和预测中国通货膨胀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最近几年农产品价格此起彼伏地上涨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书中通过一系列横断面证据的计算,认为这一长期趋势和刘易斯拐点机制相联系。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工资自2005年以来出现比较快速和持续的上涨,这推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食品价格平均涨速的提高,使得通货膨胀的压力平均较以往更大,这给宏观调控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书中对通胀的讨论并没有止步于提出自己的分析框架,作者进一步思考中国通胀模式和发达国家的区别,以及这种差别的深层次原因。中国通胀的模式因为中国的可贸易部门在经济中具有非常大的比重,食品价格对通胀影响较大。中国生产资料价格变化的背后主要反映着企业生产能力的余缺和资本存量的多寡,而成熟经济体产品和服务价格变化的背后更多地反映着劳动力市场的松紧和工资增长的快慢。
作者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治理中国的通货膨胀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如何也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高博士在这个问题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分析视角。绝大多数关于中国宏观经济短期运行的分析都将经济波动解读为总需求方面的变化,并进一步通过净出口、投资和消费等支出法的分解来推断其背后的原因。如果总供应是相对稳定的,那么这种做法当然无可厚非。但作者认为对于中国经济,因为中国资本形成的速度并不稳定,使得在一些时候,总供应稳定的假设无法成立,并由此影响基于总需求分析的有效性。
作者比较研究了2005~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数据,以及对于当时巨额经常账户盈余的解释,普遍地基于总需求的分析框架,可能就存在比较明显的瑕疵。考虑到基于总供应不变框架的局限性,本书发展了基于国际收支平衡去分析总供求变化的框架。其优势在于可以对称地处理总需求和总供应的变化,从而改善分析的有效性。随后根据这一框架,作者讨论了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一些重要时期的案例,体现了该框架对中国经济运行的解释能力。
在2005~2007年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在经济增速持续爬升的同时,通货膨胀维持低位,并有所降低,同时经常账户盈余急剧扩大。面对这种局面,大多数分析强调汇率低估和国民储蓄率过高,乃至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并预测中国经常账户收支可能长期保持巨额顺差。作者以国际收支框架为基础,结合当时的其他数据,强调这段时期总供应曲线扩张是一系列经济现象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并可以预言,随着总供应扩张的放缓,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将快速收窄。
在2008~2012年期间,中国经济的总需求经历了一系列冲击,例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初的“四万亿”政府刺激计划、房地产泡沫和持续的房地产调控政策、2011年的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紧缩等,这对经济内在力量决定的运行趋势形成巨大扰动,也使得金融市场对政府政策呈现前所未见的密切关注。但是,就这五年时间里的情况平均而言,由于内在周期性力量的起伏,经济总供应收缩和经常账户盈余下降的趋势仍然是十分清楚的。作者以国际收支框架为基础,结合这段时期的经济数据,强调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和贸易活动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明显影响,但总供应曲线收缩的影响在整个时期来看可能更为基本。
这提示我们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除需求管理外,更要注重供应方调整以释放经济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平衡提供基础。
经济分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经济运行远比理论假设更为复杂,但我们还是会有基本规律可循。愿我们有更多的经济学家能更深入、务实地研究经济运行,为我们的经济决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的基础。经世济民是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
(本文为《经济运行的逻辑》的序言,作者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央行原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