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殷剑峰 王增武
主编 出版:社科文献出版社 |
金融创新始终是金融发展的真正动力。在经济学人殷剑峰主编的《影子银行和银行的影子》看来,金融创新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方向,那就是找寻替代传统银行业两个基本功能的工具、机制和市场,提供流动性和创造信用。
金融创新的两个主要的脉络,一个是影子银行,指银行理财产品之外的所有非商业银行系统内的资金流动,包括出自信托、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拍卖行等准金融机构的贷款,也包括实体企业之间、居民之间的民间借贷。影子银行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有很多定义,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提供流动性创造信用的工具机制和市场。另一个方向是银行的影子,这是指传统银行业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不被统计为信贷的各种信用创造活动,这种信用创造活动同时会反映在银行的负债方,表现为货币的增加,从而增加流动性的功能,它与影子银行虽有差异,但实质却是相同的。由于影子银行和银行的影子,一个在表外,一个在表内,导致这两种金融创新活动在金融总量上存在差异,也就是信用和货币不相匹配。
自2008年以来,我国的广义货币M2与GDP之比急速上升,而金融创新以银行的影子为主导,必然会有杠杆率上升和货币总量上升这么一个同时相伴的结果,这与美国完全不同。有两个统计,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信贷再加上购买的债券,占信用总量的比重在持续下降,2012年只占65%,但如把银行的影子同业资产算上,则在我国信用总量中,商业银行的信用一直稳定地维持在90%以上。所以,如果目前市场出了什么问题,首先冲击的是商业银行体系。
写出《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的郭凯,认为影子银行这类金融机构具有六个特征,其中前四个是银行的特征,后两个是“影子”的特征,但其风险与商业银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流动性错配、期限错配、风险错配和使用杠杆。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监管,影子银行容易发生风险的过度积累。而由于最后贷款人和处置机制的缺失,影子银行的风险一旦暴露,很难在短时间快速遏制和有序处置,从而造成风险的扩散和传播。
如何应对影子银行的风险,郭凯认为,在政策层面至少在四个方面需要加强:一是加强信息披露。信息不充分轻则导致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困难,重则导致非正当竞争和欺诈等违规甚至犯罪行为。因此,加强银行表外业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同时“阳光化”民间金融(如温州金改中采取的一些措施),应是下一步的基础工作之一。二是规范和加强银行表外业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要求。对这些机构及其关联机构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特别是根据机构实际经营的业务来确定资本和流动性监管的标准,避免出现不同机构从事类似业务但却面对不同监管标准的尴尬。三是加强监管和完善监管体系。有监管和严格监管并非一个概念,而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等业务模式也对我国分业监管的监管体系提出了挑战。因此,在短期内,加强对银行表外业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显得十分必要。而从中长期看,则需重新审视我国的监管体系,尽力使之与我国金融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相适应。四是深化金融改革。西方金融危机暴露出的问题是金融业的过度发展、过度自由放任和缺乏监管,影子银行的膨胀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国面临的情况则很不一样,我国的问题是金融改革还不彻底,利率管制尚未完全放开,传统的金融机构和产品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因此才在正规的金融体系外派生出了类似影子银行的机构和业务。因为担心影子银行的风险,而限制或放慢资产证券化、债券市场和直接融资等的发展,无疑是因噎废食。在有效监管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各项金融改革才是正解。
据《影子银行和银行的影子》的估算,2012年我国主要负债主体地方政府的负债本息约在13.56万亿左右,而国家审计组公布的数据是10.7万亿。假如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再增加,利率不变,央行不加息,测算地方政府偿债率,
2013年地方政府偿还债务需要可动用收入的99.14%,2014年是70%,2015年85%,2016年77%,2017年33%。而最让人担忧的是,在很多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已失去了偿债能力。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影子银行成了众矢之的,随后美国通过了“大萧条”以来最全面、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Law)。在我国,大量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存在于银行的表外资产,当风险爆发时,银行不得不将这些高风险理财产品纳入表内,也会形成大量的呆坏账。当然,就中国的现状而言,银信理财产品规模还相对较小,不至于冲击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对此殷剑峰与郭凯的认识一致:对影子银行要加强监管,使其体系阳光化、规范化,而不是将其扼杀。